妖言三国:孙坚一家的二三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8700261/48ed91f5573b3a9e.jpg)
文 | 十二妖音
却说吴夫人之妹,即著名的吴国太。为孙坚次妻,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
首先,历史中却并无此人。
《三国志·孙坚传》中载,“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
史文记述的很清楚吴夫人仅有一个弟弟,并没有妹妹。而且前文亦有提及,吴夫人嫁与孙坚更多的是恐其日后报复吴家,并非两厢情愿。
其次,吴夫人确为孙坚生四男一女,分别是策、权、翊、匡,至于这位女儿叫甚名字,史文中并未有过记载。
而《三国志·孙坚传》裴松之注引《志林》中载:“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表明孙坚确有一幼子名为孙朗,不过不是吴氏所出。孙朗亦曰孙仁,故而孙仁并非女子之名。
至于孙朗母族,正史虽未提及,尚有一点线索……
《三国志·孙匡传》中载,“孙匡字季佐,翊弟也。举孝廉茂才,未试用,卒,时年二十余。”而相应的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却言道,“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为定武中郎将,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
孙匡既然被委任为‘定武中郎将’,又岂会‘未试用’。而且孙坚死于初平二年(191),而洞口之役发生于黄初三年(222),与‘时年二十余’的记述相左,故而裴松之认为《江表传》中所言实为孙朗。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孙朗的生母实为‘丁氏’。
再说真实的孙权是否真如戏言描述一般——紫髯碧眼?
翻阅史书,我们仅在《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献帝春秋》里,有相关记载:“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孙会稽即是孙权。
那么古人眼中的‘紫’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颜色?
《说文》中曰,“紫,帛黑赤色也。”并非现代意义的紫色,故而“紫髯”应指胡须出现暗红色。胡须发红一般是体内含有金属元素,除基因遗传外,还与人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有关。而且般发色天生呈红色的人,在智力上亦较为突出。
但亦有“紫髯”即是“髭髯”的说法。‘髭’是嘴上的胡子,‘髯’是两颊的胡子。“髭髯”即络腮胡。李白的《司马将军歌》中便有‘紫髯若戟冠崔嵬’的句子;而洪适《满庭芳·酬赵泉》中亦有,‘光阴,驹过隙,髭髯如戟,容易成丝’的说法。
可见两者可以通用,只是紫色在古代象征着尊贵,故而“紫髯”之说更加能够显示身份与地位。
至于“碧眼”之说,查遍史文并无相应记载。
之所以有此一说,仅是小说之言。《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即是‘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不过是为了与“紫髯”之说对应而已。
不过孙权此人确有贵人之象……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中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
汉使刘琬曾断言,“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恆,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后果应验。
而《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引注《山阳公载记》亦言,“刘备曾到京口(镇江)去拜见孙权,回返后对左右言:‘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
所谓“长上短下”,即是躯体长,双腿短。这种人的特点是,坐着显得特别具有威严,上位者的特质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8700261/47d1f2a7e1573b3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