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行动在被需要之前 不给人生留下遗憾

2018-06-14  本文已影响49人  爱上豆子茶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八年来和父母相隔千里,陪伴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需要帮忙的时候多数爱莫能助,心里始终怀着深深的愧疚。尤其当自己成为人父,将心比心,更加体会到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痛苦。人到中年渐渐明白:人生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

由此想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很少有人没有遗憾地离开。南朝的江淹为此写作的《恨赋》和《别赋》,把自古以来的遗憾写得荡气回肠,令人惆怅不已。遗憾什么呢?部分是遗憾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部分是遗憾没有得到他人认同。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遗憾是“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有的遗憾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还有的遗憾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抛开古人不谈,今人的遗憾也不少。有的人耿耿于怀事业的成败,有的人迫于生计在外漂泊,年复年远离父母和儿女,有的人功成名就之后才发现,多年在外拼搏,亏欠父母、亲人太多,还有人虽然事业上取得成功,但却不被家庭和社会认可。有人为的遗憾,也有环境所迫的遗憾。俗话说:“尽心则无悔。”一个人经过努力仍然留下遗憾,如冯唐和李广,属于历史的悲剧;如果因自己利令智昏、顾此失彼而留下遗憾,外人即使不说,自己良心上也过意不去。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当然有些遗憾,但这种遗憾往往能从家庭、社会和国家得到弥补,“失之桑榆,得之东隅”。不留遗憾就要平衡各种关系,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社会和国家。很多古圣先贤都是平衡大师,总结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其中传颂最广的,莫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寥寥数字包含着系统化理论;境界高远的,应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感人至深的,当要算林觉民的《与妻书》,把夫妻之爱扩展到民族和国家。

我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为人人,才会有人人为我。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说,除了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一个人还要时刻想到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如年幼的子女需要照顾、老迈的父母需要赡养,集体的利益需要关心、公共的利益需要维护等等。正如高尔基说过“给永远比拿快乐”,古人警示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能等待他人提需求,而要主动关心关爱,把他人的需要当自己的需要看待。这不仅是为了不留遗憾,更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为了创造生存的良好环境。

让我们行动在被需要之前,不要给此生留下遗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