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九思,以心行达觉悟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aabf2c770d388bad.jpg)
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观点,这意味着道德修养这件事情取决于个体的选择,但也只是预示着人提升道德境界的可能性,若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扎扎实实的努力。
在孔子看来,思考和反思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他讲“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看东西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否看清楚了;听问题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是否听明白了;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神色温和、容貌恭敬;说话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所说的话是否确实可靠;做事情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严肃认真;碰到疑问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去寻求真理;发怒的时候,要考虑后果;得到好处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该得。
人在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有做错的地方。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局限,例如原生家庭的局限、成长经历的局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格脾气的局限等。我们带着这些局限去想问题、做事情,最后出现过失也不足为奇,所以才有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的说法。做错了很正常,知道及时改正就可以了,正如孔子所言,“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知道自己做错了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这种“自省”之“思”也叫“近思”(《论语·子张》),即切己之“思”。这种自省、反思是自觉地从“道”“德”角度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亦即整个存在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要求与自我规范。这种自省、反思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自我存在意义与方向的根本自觉,即“成为什么人”的自觉;二是对自我存在方式的自觉,即“如何去成为这种人”的自觉。
人的本性“喜甜言、恶苦言”“自己行、不服人”,若是将自己置于“天平”与人相称,其“主观”筹码总是比别人多一点,也就难免犯“自以为是”的错误。
自省、反思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境界,需要在不断的修养中获得。人一旦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其观点就显得很顽固,需要有新的认识才会有新的观点,也才可能改变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
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恐怕要数人的思想,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省、反思是内因活动,是对自我的总结和再认识。人学会自省、反思自己,才可能主观能动地改变世界,同时改变自己,也才可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左右逢源,心想事成。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忙于追求外在的成就和认可,忽视了内心的成长与反思。然而,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并不只是来自于外界的成就,而更多地源自于内心的成熟与反省。反省自己,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改正错误,还能激发我们的潜力,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反省,我们能够不断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反思,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反应及其根源,从而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行为。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改进,我们能够逐渐突破自我,激发出更多的潜力,达成更高的成就。通过反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5b203d888b78fd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