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杀人记

2023-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风起林下

在阅读《地下室手记》之前,我应该可以宣称所有聊的深层次的思考、探索、焦虑的问题,我应该都能理解,有些也会有共鸣,有很多也找不到答案,但是我不会痛苦,我所有表现的痛苦、焦虑最多只是浅层的、口头的,不会往心里去的。

我以往一直骄傲的或者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闲适淡雅,我找不到其他词了,我太会合理化了,我不仅自我合理化,还合理化所有人的行为,我看不惯领导的行为,我告诉我自己他们也是不得已的,换我去那个位置上,我也只能那么去做的,如果崇高与美在艰难的世道面前难以实现是否就应该用其他的东西来取代,我不会思考我追寻的我应该如何去坚持,我只会妥协,身边的人都是妥协的,我为什么要坚持?

我有痛苦,我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具体,我很少为抽象的东西哭泣:

我听寺庙的钟声会感动,和宗教无关,我感动的是青灯古佛,不沾染人世尘埃;

我听张韶涵的《阿刁》会感动,和艺术无关,我感动的是张韶涵的容颜和歌声,以及她那段难以回首的人生经历;

我看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会感动,和爱情无关,我感动的是具体的人和事,抽象的爱情概念很难引发我强烈的共鸣。

我太具体了,我又有这么强的合理化能力,我看《泰坦尼克号》会感动落泪,感动过后我只会想,如果没有死,那么两个人能不能白头到老;我看《冈仁波齐》会感动落泪,落泪之后我越发肯定我是不可以和他们那样一路朝圣的,身边的牛肉火锅比虔诚的朝拜更符合世俗的认知;我看《平凡的世界》,有一段时间的感悟感动之余,只想问一句田晓霞、田润叶是生活的常态吗,秀莲才是吧,二婶凤英才是吧。

复盘我的过往,我更多的是感动、触动,也有思考,可思考和思考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以往感动给我的思考是感动点本身的思考,没有更深一步了,只有更浅一层。我所谓的思考应该集中在文本在谈什么,这个内容对我有什么用,这个内容在今天、在当下有什么意义,我是不会去触及文本更深的指向的。一如我只能感叹《活着》塑造的时代之苦,却不会去思考苦难本身的意义,我只关注苦难对人,对我的意义,从没有想过苦难本身还有一个意义。在我的视线里面看不见。

读过《地下室手记》之后,有了很大的触动,以前应该不是没有思考,只是我自然忽略了或者下意识躲开了思考,思考才是人痛苦的根源。

我很少去质疑我自己,云淡风轻也好,合理化的能力也好,刻意或者下意识的忽略也好,我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快乐的,我的难过只针对具体事情,相对而言也很少有事情是真正记挂在心上的,我是喜欢我的没心没肺也好,大度也好,很多事情我是真的很少去在意。

至始至终我都知道我身上的弊病在哪里,这些就是我的一部分,我不会想着要去改变他们,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完整的我,这一直是我的想法。

在《忏悔录》之后,已经开始有一些审视自己了,审视自己的一些行为。可《地下室手记》的冲击是从行为到心理的,一点都不遗漏。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最让他感兴趣的问题。应该弄清楚,政治问题在他看来不比社会问题重要,而社会问题又不比、远远地不比道德问题和个人问题来得重要。我们能从他那里得到的最深刻、最稀罕的真理,是心理范畴的真理。(摘录)

我不止一次表述过,看过这篇小说之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恐怖,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绝对坦诚,毫无保留的审视,这样的人是注定不容于世的。在读《忏悔录》的时候我没有这么深的思考,可以感受到他在述说当中的保留,我知道,即便是宣称要毫无保留的人也是有所保留的,这是人性,这是常态;可《地下室手记》却告诉我,这世上是有可能有人毫无保留、绝对坦诚的,只是我做不到而已。

我们的一举一动,总是按照我们以为一个像我们这样的人应该做的那样去做。我们的多数行为并不是听从我们意愿的驱动,而是出于一种需要,去模仿我们自己,在未来中打上过去的烙印。我们为线条的连续性和纯洁性而牺牲真实。

《地下室手记》把我逼到了绝境,人是可能绝对真实的,只是我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当我合理化或者下意识掩饰自己的真实时,我失去了遮羞布,我失去了全部,我连我自己都不能真实面对。

我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