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生死
昨天接儿子回来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我是怎么来的?”我一懵,为儿子奇怪的问题。
“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啊,”我答。
“那你以后老了会不会变小?”儿子继续。
“你以为老妈是天生童姥啊?怎么会变小啊。”我随口应付着。毕竟还是孩子,问题很无厘头。
“你老了就会越来越小,像我出生一样,回到你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来怎么回去啊。”
我诧异,虽然儿子思路很奇怪,但却引起了我的沉思。小小脑袋,却一语中的,把对人生的思考简单却透彻的一语带过。让我沉思的是他话中竟然有些许佛家智慧在里面,怪不得佛学讲究“空”,或许只有出世的高人或者像我儿子这样涉世未深的孩童才能真正达到空的境界吧。
沉思了良久,我明白了儿子思考的来源。
首先,他的意识里人是一种变量。
认为我能从你肚子里长出来,然后出生慢慢成长变大变高,等到老了的时候肯定能慢慢变回来,然后缩小,小到回归你的肚子里。因为他看到了自己一岁比一岁高的图片,也看到了奶奶衰老的模样,却不知道消失是什么样的过程,所以,有了这样奇怪的理论。人会变大变老为什么不能变小呢?
其次,有这个想法来自于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你老了,会慢慢变小,小到回到你妈妈的肚子里,这样至少留有念想,安慰自己你不是死了,你还活着,只是回到你妈妈的肚子里了。(当考虑妈妈年老时,小朋友是不会想外婆也会老也会死这么远的问题的,变量对他们只是单指他们关注的那个人,这就是孩子单纯可爱的地方,有丰富的想象力却又那么偏执)
因为我曾告诉过他,每个人会变老也会死去。所以他对妈妈会死去这个问题有深深的恐惧感,可是又不能理解死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只知道妈妈会离开,永远消失。这种找不到妈妈的无能为力让他没有安全感。可是变小就不一样,有一个变小的过程,他可以陪伴,可以看见我是怎么缩小变没的,所以他有迹可寻,面对失去不会那么无助。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种感觉,孩子很怕失去妈妈。包括我自己小时候,也一度非常恐惧妈妈死去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反应了另外一个问题,孩子在精神上过于依赖母亲,什么造成的呢?
1,家庭成员的缺失,特别是父爱的缺失。
中国妈妈都懂得。中国父亲的失职在中国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虽然在女权逐渐崛起的今天,很多妈妈已经走出家庭,回归社会,但占大部分比例的还是妈妈在承担所有照顾孩子的细节。孩子睁开眼,生病时,渴了饿了困了,开心时,沮丧时往往出现在身边的只有妈妈,因此对妈妈的感情专一,执着并且高度依赖。但凡这个过程有爸爸的参与,孩子也不会在面对妈妈假如死去这个问题时全盘崩溃,至少脑子里会有个意识告诉他,还有爸爸在!也或者有其它亲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分担他对妈妈的爱的那份专一,适当转移,他就不会有绝望的感觉。
2,封闭狭窄的生活环境
在我们80后,幼儿园都是自己背着书包去上的,邻里伙伴更是感情深厚,从刚学会走路,就能和隔壁小伙伴把我家蜂窝煤推到地上砸的稀巴烂,还能和小伙伴笑的没心没肺,总是弄的全身乌漆麻黑,没少让我妈崩溃。现在生活水平好了,邻里之间却越发冷漠,在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住了好几年的邻居却从未曾打过交道的比比皆是。小朋友的人际活动范围也因此缩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小朋友那么爱看电视爱打游戏的原因,没有熟悉的可以随时窜门的小伙伴玩啊,大点的还好,特别是6岁以下的、很多家长考虑孩子安全问题,几乎都不会让他们私自出门行动,哪怕是同一栋楼。可是,0到6岁偏偏又是孩子各方面敏感期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对一生影响巨大。
小朋友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带给大人的绝不仅仅是天马行空,他们幼小的心灵纯洁而美丽,眼神干净透澈,想法不受任何约束,能看到我们被尘世蒙住的双眼看不到的东西,能思考我们被种种规则约束的大脑思考不到的问题,难怪人们把孩子比作天使。
用心陪伴孩子吧,这不仅是一个付出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你教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他们在教你认识世界以外的东西。
从出生那天起,如果生命中不曾遭遇大灾大难大病缠身,相信没有人会停下来去思考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而好奇的孩子会,也正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思考,在面对人生终极问题时,我们当下的所有烦恼又算什么呢?
人生不过空手而来再空手而归,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