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年读书会职场菜鸟成长记成长励志

笨拙是通往精进的唯一道路

2018-04-10  本文已影响14人  梁军年

电视剧《士兵突击》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电视剧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另一个就是士兵许三多一步一步从兵渣走向兵王的过程。

我不想用“逆袭”这个词,因为逆袭总是带着一点点侥幸与违背常理的感觉,许三多肯定不是逆袭,他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成长为兵王,电视中,他一个人笨拙而重复的练习,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自信,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了《士兵突击》主创团队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许三多和成才这两种人,哪种人更容易成功。无一例外的,每个主创人员都说许三多会更容易成功,而好走捷径的成才,在生活中会很难成就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最害怕遇见聪明的人,并非说聪明不好,如果能选择,每个人都会选择让自己聪明,只是生活中绝大多数聪明的人都好走捷径,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懒惰,当然也不是说好走捷径就是错误,只是捷径必须要与一个人的能力匹配,否则就会很容易变成一个陷阱。

因为工作缘故,我经常看见身边的一些孩子,带着渴求的眼神向身边的老师请教,咨询获得一个好成绩的秘诀。

每当老师给出一些经验方法时,这些孩子还是不会满足,他们急切地等待老师继续说下去,希图获得一些他们并不知道的秘诀方法。

及至老师说没有了,就这些方法后,他们的眼神会一点一点黯淡下去,带着些许的失望,他们一定在渴求一些他们并不知道的秘笈方法,然后希望掌握这些方法一日千里。

人类基因的设计中,似乎天生的就被写入了寻找捷径的代码,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甚至认为,只有不断寻找到捷径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然而捷径就像是一匹野马,只有拥有足够能力的人才能驯服驾驭它,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次偶然获得的捷径,反而会让你丧失正常理智的思考,从而失去平衡踏实的心态,开始忘记脚踏实地的基本道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你开始反复寻找一条直通结果的捷径,从而失去了正常生活与工作的能力。

一味的寻找捷径,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当你在不断寻找捷径试图一步登天时,笨拙的人已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积累的量变最终会在某一天呈现出爆发式的质变。而对于那些总是尝试捷径的人来说,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放弃了踏实沉静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则很难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就。

我的妻子告诉过我一个关于她的故事。

他在上高二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弱,只能排在班里中下流,她的学校是当地一所重点高中,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她想在数学上超越其它同学,基本上是很困难的。

可最终结果是,高考过后,妻子以几乎满分的数学成绩排在班级前列,我曾经好奇和讨好的问她是怎么做到的,这简直是逆袭啊,要知道作为数学学渣的我,数学从来没有超过70分。

妻子告诉我,很简单,踏踏实实的按照数学老师的方法去做,数学老师告诉他,把数学书上的每一个公式推导和例题背会,是像背语文课文那样去背。

我疑惑的问,这有用吗,你这学习方法有点反人类啊,你是把理科科目当作文科来学的,这有悖常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对,很多人当时就是像你这么想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方法有用,而且相当有用。

妻子说她老老实实的按照老师说的去背,开始的时候效果并不明显,一个月后效果显现出来,每个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设计,因果关系逻辑推理清清楚楚,后来做起数学题,有种豁然开朗清晰了然的感觉。

妻子的这种方法,很多人一开始就不会接受的,因为大家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种又笨又行不通的方法,对于理科,刷题才是正道。

我上高中的时候,无比迷恋数学宝典和习题精华之类的教参,有段时间,班里疯了般的购买一本叫清华状元错题笔记的书,大家自我催眠的认为只要买了这套书,成绩就会唰唰的飞升,注意是飞升呀,所以买起来根本就不带质疑和犹豫的。

那时候往往哪门功课最差,哪门功课的教参就买的最多,似乎只要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质量和结果上就会想当然的胜出。

世间不是没有捷径,真正的捷径是通过笨拙进化到熟练后,自主自发的发现事物的规律及快捷操作,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很多捷径恰恰是最漫长的道路。

梁文道在采访对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赵广超时,对他的“作书”方式提出了质疑。

这种“作书”方式非常困难磨人,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在明明有投机取巧的方法下,赵广超却选择了最笨最原始的方法,他把原图扫描进电脑里,再手工一笔一画勾勒出原图的轮廓和结构,纯手工呀,这都四个现代化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赵广超的回答是,因为我不大相信书里面说的东西,我一边跟着原作画,一边分析画家绘画的手法,用笔学习。好处在于平日我们看画,很多时只流于概念,但画的过程,却让我更了解画家的方法,成为我分析的据点,我也想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

赵广超正是凭借这种笨拙的方法,贯通原画作者的精气神,真正理解和感受原画作者的技法与细微变化。

所以赵广超在描摹《清明上河图》时,感受到了某些细节笔路的差异,这些东西平日我们看画时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动手才能感受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最开始的笨拙持续下去,才能一点一点深刻的理解,婴孩在开始学习走路时总是很笨拙的,可是谁又能不说,它是为以后的娴熟打基础。

很多时候,笨拙甚至值得赞美,因为从这一步后,你的道路已经开始向精进迈进,无数的笨拙最终会在某一刻变成游刃有余,那时候你就开始明白,笨拙其实是一种缓慢的加速度,你需要做的只是继续下去。

现在市面上的各种速成方法非常流行,一种学习一项技能,一旦贴上速成的标签,便会立刻赢得追捧与热销,与时俱进的是现在的速成,都已经不说三个月学好某某某了,甚至连三十天速成都显得太漫长了,现在的速成都变成了三天甚至三小时改变人生。

恕我直言,如果一个普通人的学习,三天三小时就能被改变颠覆,那么你的人生也太经不起推敲了。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里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时的拿出来温习回味。

他说起前辈钟道隆学习英语的方法,简直让现在的各种速成视为天方夜谭。

钟道隆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

他说自己坚持每天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两本。

我想三年后,当他看见自己一堆的学习成果,一定会生出无限感慨,反正我是被他真正吓到了,他把这种笨拙的方法一用就是三年,硬是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人打造成了英语专家。

很多年后,一个叫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美国人写了一本叫《刻意练习》的书,这本书用一万小时定理证明了一个新手如何才能成为大师,而所谓刻意练习,其实就是从笨拙一步一步迈向精进,最终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