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友汇想法心理

撞亮了的眼睛

2024-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屯儿

尽管眼睛自己的,也不是你自己想擦亮,就能擦亮的。

如果我说,一个人不撞个三回两回的南墙,眼睛永远是擦不亮的,估计大家都能同意吧?

腊月二十二,小年之前的那天。

刚刚撂下早餐的饭碗,还没来得及,把留在嘴边上的汤汤水水擦干净,放在茶几上的电话,就“突突突”了起来。

扯出一块纸巾,边擦嘴巴,边用眼睛扫了一眼,还在震动的手机。

既没有看到人名儿,也没瞧见任何备注的信息。

一串儿电话号码下边,“辽宁,沈阳”的字样,却是清晰可见。

以前,曾经给自己立过规矩,凡是不显示备注过的姓名的电话,一律不接。

特别是外地的电话号码,更要加十二分的小心。

可是,一直在闪烁着的这个号码,貌似有些眼熟。

脑瓜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号码,与沈阳的一位战友,曾经打给我的那串儿电话号码,长得很像。

此时,尽管已经把大脑的快速搜索功能,调整到了极限,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定,这通电话,就是那个多年不见的战友打过来的。

接通电话的一瞬间,就已然确认了我的记忆力,的确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事实证明,问题还真是这么回事。

一个女人的声音,刚刚说出“免费赠送”和工作之余赚点儿“外快”,这个开头儿,我大概就猜到了这通电话,又是一个向我推销“课程”,这种似曾相识的结尾。

近些日子,诸如向我推销所谓“课程”之类的电话、微信、短信真是不少。

自从去年上半年,突然有了一种实现“零花钱”自由的强烈冲动之后,便生出了想依靠自己的斤两,赚几个小钱儿的念头。

从小到大,反应慢这个事实,咱是不承认,也得承认。

不然的话,也不能被那些聪明人,嘲讽着“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交了点儿“智商税”,学了一点“短视频”制作的皮毛之后,不知道,捅破了谁的“马蜂窝”。

随之而来的就是隔三岔五的一通通的电话,一遍遍的信息。

内容几乎全部都是向推销,与短视频制作相关的所谓“课程”。

作为“过来人”,完全可以把他们那种收割韭菜背后的逻辑,准确地说,应该归结为“套路”,奉献给各位。

如果不出意外,打头阵的招牌动作,一定应该是先以“免费”的三五节课,作为“药引子”。一个“免费”,能让多少爱占便宜的人上钩儿?

且不论上钩儿的数字多与少,但是,概率统计,一定会有。

紧随其后的招法,手段也不见得有高明。只要脑子没病,都能感受到那些“老师们”的“话术”,还略显生硬。

大概就是用只露出一个小边小角儿的所谓“干货儿”,在急得团团转,准备甩开膀子,大赚一笔的人们脑子里“种草儿”。

一步一步地激发着你实现“财富自由”的欲望。让你不掏钱,买他们下一步所谓的“正课课程”,都不成。

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的人,好像是退无可退了。

五六千的课程,给到已经跃跃欲试的人们身上,只有两三千,你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两三千块钱的课程,对于谁来说,都不算便宜。

但是,爱占便宜,可是人的天性。

韭菜们,就是这样子,伸长了脖子,把自己交给了别人。

这还不算是结尾。

之后的进阶课、高级课等等等等花招子,只有你想不到的。

可没有人家做不到的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