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7)苏轼杭州时期酬赠词的抒情方式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仁的作品。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苏轼酬赠诗词很多,但本文仅以苏轼在杭州期间写给述古的词为例,谈谈苏轼杭州时期酬赠词的抒情特点。
苏轼丁忧期满重返京城,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针对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法。
苏轼政治思想偏于保守,且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所以他不赞同王安石疾风暴雨式的革新变法,他主张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改良。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政见不同,苏请求外调。熙宁四年(1071),苏出任杭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
陈襄,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福州闽侯人。北宋理学家,仁宗、神宗时期名臣,他恰恰也是五次上书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劾罢王安石的,而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遂于熙宁五年(1072),调陈襄为杭州太守。
当时苏轼正任杭州通判,陈襄成为苏轼的顶头上司,陈襄虽比苏苏轼年长20岁,但当时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陈襄并没有把苏轼看作下属,而是作为忘年交朋友交往。在杭州期间,两人政见相近,互相尊重,诗词酬唱,亲密交往,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苏轼在写给述古的词中,表达了对杭州自然风物的喜爱之情,更是表达了对述古的深厚情谊。他在表达情感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借景抒情:借助自然景物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南乡子•送述古》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7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述古为杭州知州,此时转任南都(河南商丘市南)知州,复古赴南都任职,苏轼送述古至临平山(今杭州东北),舟中相别。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上片写送别,下片写相思。词中选取了很多意象营造感伤的氛围。
舟行水上,渐行渐远,回望中只有临平山横亘于眼前,高峻连绵,起伏错落。视线里只剩下了山影,城池的轮廓,城中人早已看不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油然而生,表达了行人送别之远,以及离别之人对故地的依依不舍之情。临平山上的塔,高耸挺立,似乎迎来送往,无动于衷。“谁似”二字,却表达了作者不能像耸立的高塔目送友人离去而无动于衷。以无情之塔衬托有情之人,对比鲜明,表达离别之人的情深意重。
归来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荧荧,这些意象组合渲染出了一个清冷孤寂的不眠之夜,词人因思念友人而辗转反侧,泪眼朦胧。
“荧荧”二字写出了微光闪烁,也写了泪光闪烁,营造了灯光昏黄,摇曳闪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孤寂。“荧荧”二字运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最后一句用两个“晴”字将淅沥不断的绵绵秋雨与割舍不了的思念之泪联系起来,写出雨晴心不晴,衬托出词人的词对友人的思念。这一句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比如《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湖山信是东南美”开篇大处落墨,远处写景,宏毅阔远。接着揽景书怀,“醉倒”“徘徊”的人物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离者对故地的眷恋深情。过片的繁灯初上,悲歌荡漾,营造氛围,映衬离情。
结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二、对面言情:借用对方口吻表达情感
比如《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十一月,他常去润州,常州视灾赈饥,此年元旦过丹阳(今江苏)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从京口返回丹阳途中作的。词中追忆了和述古曾在一起携手江村探春,共赏梅花,一起游赏西湖美景,一起题诗。”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这里的“故人”是指苏轼自己。当他离开杭州的时候,他不说自己想念友人,却从对方角度,拟想对方状况,设想对方会想自己。想念自己的人会是谁呢?自然是友人陈襄了。但是词人却不说是友人,反说是自然美景,是湖中的明月,江边的垂柳,陇头的浮云在召唤着他。述古是杭州太守,是山水的主人,山水的思念自然就是山水主人的思念了。“何人”在这里落到了实处。这里,东波用拟人的手法给西湖美景赋予了美好的情感。也从对面言情,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念。
第三,代拟述情:转借他人口吻表达情感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就是摹拟某官妓语气,代她向陈襄表示惜别之意。
翠娥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听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阑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上片写歌妓饯别时的情景,下片写歌妓的相思之情。
“羞”、“怯”写出神态,“掩”,“偷”,“收”写出动作,难”和易”写出心理感受,作者从神态,动作,心理三个方面写出歌妓此时的克制,隐忍。难过流泪又怕被别人看到,就用白色的手帕掩面;敬酒之后,强忍悲伤,仍要弹奏一曲阳关曲送行;天远易见和人别难见心理感受在对比中显得格外强烈。歌妓设想太守离开后,那曲折精美的栏杆再也没人欣赏了,更有“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遗憾。第二年春暖花开,驾船畅游西湖的时候,过往的情事早已渺茫,只剩下一片茫茫水天。
作者善于描摹歌妓的情态,揣测到她内心隐秘的情绪,很有分寸地表现出来,艳而不俗,哀而不伤,切合现实情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评此词,“全篇从天近人远之‘见君难’引出水天茫茫之‘思君难’,运思婉曲,词心幽渺,是苏轼早期婉约词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