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佳贝乐育儿堂婚姻育儿

你还在隔代抚养吗?看了这篇文章再决定!

2019-06-19  本文已影响3人  智佳贝乐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理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他的未来。可是,假若此刻他都不好,未来怎么会好呢?

一个被奶奶爷爷带大的女孩说:“我永远都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不要把“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过了哺乳期,一岁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带孩子的任务“承包”给爷爷奶奶,即使生活在一个家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务,全部由老人包办,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业余角色。更有一些没条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干脆把孩子全托给老人,一周见孩子一次,或一月甚至一年见一次。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一言一语、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宽这个通道。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父亲抚养都不能完全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

被严重低估的母子相处的价值

女性角色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有了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但人类的天性在过去三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几千年前降落在草丛和兽皮上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怀抱,几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监护下和高档婴儿产品包围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不幸的是,很多母亲却在现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学历高或事业心强的女性,由于她们过分看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且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经常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很轻易地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孩子出生后,本来奶水很好,三个月产假结束时,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婆婆虽然和她住一个城市,但离得比较远,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顿饭,然后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爱说话,也很少带孩子到外面玩,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或自己玩,并且为了家里的整洁,只让孩子在专门辟出的“儿童房”里玩,不允许到其他房间玩,迈出“儿童房”的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坐在客厅看电视。到3岁要上幼儿园时,才发现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上不会和人交流,且十分胆小,随便一点声音都会把他吓得躲到奶奶怀里,好久不出来。

对妈妈似乎没有感情,很少表现出一般孩子对母亲的亲近和留恋,但情绪却十分不稳,经常发脾气或大哭。这位妈妈后来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自闭症”。

“自闭症”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一种情况,但即使孩子不得这病,也会因“隔代抚养”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样的例子,那些早期由爷爷奶奶或他人抚养的孩子,和父母间永远隔着一层东西。要么互相不理解,冲突不断;要么特别客气,宛如外人。

我的一个好友,她一岁半时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来抚养。当时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遭到批评。

两年后,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大于兴奋。为了见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这两个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说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打拼事业也不能不管孩子

孩子出生前几年,往往正是父母们在事业上打拼最忙的时候,但这不能成为自己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须知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对孩子用心,时间总会找出来,办法总是有的。

如果此时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实际是一种收益极高的投资,受益者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

避免隔代抚养,并不是说家长都要像我这样单打独斗,也并非意味着父母必须有一方辞职回家专门看孩子,更不是否定老人们帮忙的价值。

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幸运,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其实也很简单,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就可以。

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在孩子小时候和他分开几年,也许一辈子就无法亲近了。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孩子的思念没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情感上的欠缺必定会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即使不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

比如有些年轻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会和伴侣相处,要么过分依赖,要么过分苛刻,总扮演情感的伤害者和被伤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和他人合作相处。这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