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归来夏已立,与“土”的工作
......春季学期农耕课第一季

2020年5月6日,经过了近4个月猫在家里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校园回归。神兽虽归位,但必掩起口、遮其鼻,行其界,耍其域,皆不能畅快伸腰踢腿,大声欢叫!教室里戴了一上午的口罩,下午终于来到农园里,扒下口罩,深吸一口气,花也香、草更清新。孩子们一个个长高了、变白了,也长壮了,而农园因为前期几个月的少打理与照顾,原本可以收获的食物,现在都已长成了可以繁衍生息的种子。
(地球开启的这次自我清理模式,给了土地与其中的万千生物在这一个长冬里进行了一次深度冥想的敛藏之机。地球与自然深知不能摆脱与人类的共生存,但却要通过这种无奈的行为带给我们对环境和生灵尊重与和谐的命题思考。想想这何尝不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与震人发聩的领悟!)
一、来自于当下真实需求的自然生发让课程内容更有生命力(课程内容的自然顺出)
教学计划随着时间的流淌已经易变数版,来到当下的时间点,反倒是无招胜有招,走上了现实指引的路线。计划为纲,但“需”为先。农园的土地,土质复杂,有粘土、沙土、红土,真个是各种土老帽云集。恰巧近期学校在改建功能教室,请出了一大堆的耕地用土。这些土如果回填到建筑物下或弃为垃圾,甚是可惜。于是乎,“土”就成了这个特殊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教学内容:运到农园里,用来种花、种香草、种蔬菜......岂不美哉!
3、4年级的主班老师曾一再要求,让班上的孩子们在农耕课上一定要多的意志性劳动,最好干到他们到最后都没力气说话,更没有力量继续运转他们小脑袋瓜的状态!哦,这不就是让身体干到发软,让思想累到睡眠的感觉吗!让意志更好的经由情感的桥梁顺畅抵达思想的彼岸,通过交融而达到一种精神与身体的融合。


二、两个年级,四个班,100个学生,同一个主题,引导并陪伴孩子进入到与“土”的工作中
2.1 一组年龄的数字让孩子们乐颠颠的投入到运“土”大流中
兴趣为劳动提供了动力,劳动与自我有了联系的纽带,3年级孩子对接下来的工作就多了一分融合感。老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学期种植了哪些作物,再一次进行了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的温故学习,顺势导入了重要的根本之基“土”,让学生们了解到目前农园土质的基本情况,这堂课让学生们参与到校园里“偷”一些预将弃之的好土,为农园补给。那每个人需要完成多少桶的目标那?根据课前估算,每人可以完成8-10桶的数量,于是将这个数字与学生的年龄链接,让孩子根据课程当天日期,确认自己的年龄数,然后开始工作。



2.2 一张“冰票”催生的运土志士们
假期里,三年级学生在网络教学中学习先天神话时,认知了伏羲先天八卦,这个与农耕中节气也是交相辉映。于是,将八卦、五行、24节气通过北斗七星的指向定季节而关联在一起,通过让孩子们参与归属各个元素在相关方位中的体感活动,从而对中国古文化及科技基础的初步认知。活动中引出“土”元素与当令节气“立夏”,追溯二千多年前先人斩冰、储冰及用冰智慧。立夏时节,古代官员的福利是发“冰票”领冰,用于制作冰镇食物来消暑解渴。而在本堂课,学生们通过对土的工作数量的不同,从而在以后得到不同数量的冰票用于日后兑换冰品。


2.3 一个红薯引发的劳动激情
四年级其中一个班,去年在校园的一块土地里种出了一个接近5斤的大红薯,成为红薯王,并在去年农耕课上,吃到了香甜的烤红薯。在他们去年放假前写的2020年的“梦想便签”中,许多人写道希望再能够吃到烤红薯。一个问题提出:如何今年在农园里也能种出大的红薯?学生们总结出:要改良农园的土壤。于是,他们非常富有激情的投入到运土的工作当中。


2.4 一种动物引出的运土蜿蜒小分队
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的特点,四年级的课程学习中会有关于动物的教学内容。而关于农耕教学,紧密连接的就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积淀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及月令七十二候。在其中以动物活动指引节气与农事的物候蕴含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细致、持久的观察与理解。根据课程教学当天对应的立夏二候“蚯蚓出”,与学生们温习了蚯蚓的相关特性,并强调了蚯蚓称为“地龙”的价值所在。引导出土壤特质在农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明确了课程的工作内容:与土的工作。

三、课程中学生的工作与观察
1、由起初躁动、游离逐渐进入与土的密切接触中,沉浸在飞奔循环的线路中
来到校园里堆土的地方,连日来气候的干燥,同学们铲土时,尘土四扬,抱怨声四起,还有孩子希望“让自己飞的更高”,一不注意,就爬到了土堆顶上,似乎几个月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后,突然感觉到一种放飞的状态。很快,抱怨声没有了,而是一趟接一趟的往返于农园与土堆之间。女生也并不示弱,提着桶子风风火火。漫长的圈养式假期,让孩子们内心的力量每天无法完全释放,神兽终待出笼,可谓虎虎生威。


2、追风少年,要让速度飞起来
在每个班级此学期第一堂农耕课上,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相比上学期,他们内心又长大了一些。三年级孩子对于环境的分离感更加清晰,那种需要彰显自己能力的希望也更强烈一些。他们的身体内真实有一部永动机,推动着他们不知劳累的工作,有的孩子抱着桶子,风驰电掣,满脸通红,也不愿休息,似乎是要释放积蓄太久的原力;同时,他们对任务的理解更加清晰并能够迅速的转化到意志层面的行动之中。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更加清醒,他们的自主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劳逸结合中逐步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他们在玩耍的时与量上都显示出较上学期较好的控制能力,得以并不耽误工作的继续进行。


3、自我积累的工作经验,让孩子有意识去寻找高效工作的方法
上学期三年级对远古人生活与生产的学习与体验,这种记忆已经进入到他们的身体意识之中。在课程设计之初,只考虑到根据桶子容量不同而配置不同人数进行协同工作。实际的工作中,学生们很快意识到两个人用手共同提一个大桶子,费时费力,一个人提一个小桶子,依然要磕磕碰碰。很快,他们开始寻找最原始的工具,棒子。两个人共同抬一个大桶;提小桶的人也进行了组合,两个人共同抬2个小桶,更有甚者,四个人分成两个小组一次抬四个小桶。同时,在经过几次的工作后,他们为了一次往返积累更多工作数量,主动要求每一桶的装土数量增加一倍。


4、群体中的主流氛围是“工作”:更快、更好、更多的工作
一个班级的学生如同连接在一起的三段弹簧,第一段弹簧中的孩子,他们最先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并且讲求速度与质量;他们这个群体会更大力量的拉动第二段弹簧中的孩子们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的热情之中;同时,第三段弹簧中的孩子依然受到了牵引,虽然被激励的力度要较小一些。整体来观,三段弹簧都处在同一个行进方向中,并且具有相互促进的正能量。


四、教学总结与反思
1、持续的农耕工作,为孩子带来意志力更好的锻炼与巩固
在对四个班级工作状态的观察,深深感受到持续的农耕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得到任务后,能够快速进入到实际行动中,即便是在天气炎热的状态下,依然能够快速、有效的工作。在孩子的内心中,蕴藏着对生活技能的期待与追求,他们在9-10岁的年龄阶段中,有一开始的彷徨、不知所措甚至不知名的乱发脾气;逐渐的,他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在学习古人、圣人如何立命予天地之间,慢慢修得了一种如何让世人知道“我”如何在人世间,而且我在人世间又与众不同及悠然的屹立于大地之上的美妙身姿;也学会了同他人、自然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2、农耕教学的开放式特性,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越来越相信:土地、植物、动物、自然,这些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就是无言的老师,可以说是人们为之学习的尚师。它们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大门,凡是愿意亲近它们的,它们都毫不吝啬的将宇宙间蕴含的无穷智慧传递到需要的个体之中。让孩子们在其中体会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及追求更高道路的信心与信息。同时,它们传递到每个个体的智慧又是因人而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及概念,每个接收者所感知到的不是仅停留在脑袋里,而是进入到心魂的深处,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又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让个体与人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