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读书感想
三天的碎片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中长篇小说《芳华》,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感觉到作者的悲伤情绪,对一个人的悲伤,对一个时代的悲伤。“成都有雾,她记得”,让画面回到了一切开始的那一刻,但当时的我们依旧看不清这个世界,莽莽撞撞地在时代命运的控制下写下了这一场悲剧。
芳华里面浓缩着太多的情感,它是作者那段记忆的感情表达:1970年,严歌苓12岁时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女兵,8年后她自动请缨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继而在部队做创作员。她的经历和小说中萧穗子那段时间的经历基本吻合,作者本身化身为一个角色,描述了那些岁月的故事,让小说又多了一层现实感。严歌苓说,"写作源于我创伤性的记忆,对于一个敏感的人,别人的创伤也可以变成自己的创伤"。我猜想这段故事的起源或许在于"刘峰"在她心中留下的难以释怀的创伤。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刘峰这个人物有这难以释怀的情感,是心疼,是不舍,是敬佩,是怜悯,是为他打抱不平,最终混杂为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却又难以忘怀。作者在成都军区的时代一定有那么一个刘峰在她的视野里,她敬佩他,怜悯他,可对他的遭遇却又无能为力,她渺小的力量,无力与一个时代抗争,但她作家敏感的心却又让她无法忘记,想象到多年后当年的"英雄"穷困潦倒,作者难以抑制得让他永远地留在笔下,仿佛这样才能纪念那个隐忍的,勤劳的,善良的好人,刘峰。
关于刘峰这个人物我并没有太多的悲伤感慨,这个世界上总是时刻发生着太多的悲剧,充斥着太多的无奈,刘峰的悲剧只是其中一种。在那个年代,面对如此多年轻,迷茫,充满着野性的无处安放的灵魂,刘峰的好,无原则的好,注定他要奉献太多,却被伤害得太深。
作者的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刘峰发展的,唯一一个除刘峰外仔细描写了成长经历的人物就是何小嫚,可以从穗子多年后对待小嫚与丁丁的态度差别看出,她是喜欢小嫚的,尽管小嫚当年身上有着诸多小毛病,但作者因为她对刘峰的尊敬而爱她。在刘峰活着的时代,小嫚是唯一一个识得并且珍视刘峰善良的人。她弥补了作者无能为力的遗憾,以她自己微薄的能力,为良知为理性尽了自己的力,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刘峰微薄的弥补,让人不那么绝望的唯一一点弥补。
作品中最让人感到压抑的还是时代,在那个政治随意控制那些年轻而不成熟的大脑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逃避开那些非理性的漩涡,无论你是否理智,最终都难以逃避那些激昂的红色风暴。或许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让多年后的我们去更清醒地看到人性,看到政治斗争的可怕。无论是何种思想意识形态,一旦被国家拾起,冠以绝对正确,真理正义的名头,便有可能变得可怕起来,它会吞噬其它思想,让人们有话不敢说,当年那般激烈的非理性风潮或许在今日不会再发生,但类似的价值观灌入,或许至今都没有停止,正在以一种略微温和的方式润物细无声。
但我们这个时代毕竟进步了,我们有太多的渠道去丰富自己,太多的渠道去了解这个世界,读史以明智,小说中的历史也是一种历史,有时候它会比写在历史书上的历史更加真实,生动,残酷,活灵活现。
那些年的芳华已逝,但作品依然可以向一代又一代人倾诉当年的故事,故事让我们多一些思考和理性。但愿我们再遇到身边的"刘峰",能够珍惜他,善待他,能够让他有一个不同的归宿,也让我们的心里不留遗憾,或许这也是对作者最大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