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脑科学

2.3 主要流派理论+社会化概述+个体社会化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1人  精灵宝可梦_H

社会学习论

1. 起源:起源于行为艺术,巴甫洛夫和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

2. 提出者: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3. 学习机制: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4. 观察学习: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4个过程。


社会交换论

1. 创始人:霍曼斯。

2. 基本观点: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包括: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tips: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

3. 社会交换论的发展: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的自愿活动,他还引入了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和活动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符号互动论源于詹姆士和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精神分析论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提出“神经官能症”、“集体无意识”

3. 新精神分析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化的概述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1. 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2. 继续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

3.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比如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养。

2. 较好的遗传素质

人脑有大约数百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1. 家庭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学校

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3. 大众传媒

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地向人们提供大量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4.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其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


学完 2.3—社会心理学已完成 7.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