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老虎》想法简友广场

倒流户口/作者:邵明

2021-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房作者_0970

——一段难忘的历史

上个星期在一个饭局上听原市六医院骨科赵主任说,他们一家是从甘肃回沪的倒流户口。我是凭记忆,记录了上海人一段难忘的历史。

赵主任说:他父亲是黄浦十七期军人,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在抗战中被炸断了一条腿,四九年因没有及时撤退到台湾而留在了上海。父亲五八年作为历史反革命,一家人被遣送到甘肃安西(现在叫瓜州)的一家农场,因实在无法生存(当时的生存环境如同甘肃的夹边沟劳改农场。“夹边沟”有电影,上百度也可以查阅)于六一年返回上海。因当时算是倒流户口,在没有报进上海户口前孩子连上学都不行,衣、食、住都成了问题,后因他母亲是残疾人,才给于落实了上海户口。他是一九四九年岀生的,到一九七零年才初中毕业,算是七零届分配到市六医院后勤部门,后来到二医大学习留在市六医院骨科。

他们一家的遭遇,使我想起了我儿时家里的一个邻居,也是从甘肃倒流回沪的。他们是一家三口,夫妻俩带个儿子,儿子比我大三、四岁。也是六几年回沪的,回来时,原来住的房子已另有主人了,他们只能在共用的客厅里放一张床安生。一家三口,只能靠帮人家从里弄里拿来的纱头(拆纱头),旧麻袋(拆麻袋,接麻线),加工后赚点钱度日。他家的孩子也无法上学,只能参加里弄组织的扫盲班学习。文革时期他家男人因肾病过世,七二年才落实了户口,分了间停子间,母亲进了生产组,独生儿孩去了崇明农场。

我上百度查阅了有关倒流户口的资料和上海人被遣送到甘肃安西的信息,目前只查到了下面这篇文章,以供大家参考。

《略论20世纪50~60年代上海的倒流人口问题及其处理》作者:邱国盛。2011年03月19日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后,为解决城市人口失业问题、对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推动重工业化发展,大量上海市民先后被动员回乡。但是,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应及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又使已回乡的原市民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倒流回上海。为此,上海市先后采取了包括限制粮油供应、减少就业渠道以及救济、补助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倒流人口问题。倒流人口问题的较好解决,不仅保证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被局限于国家控制的范围之内,同时更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