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道德经悟读55
重温经典||道德经悟读55
我们读《诗经》会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比如《国风·秦风·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最后一句虽然多了一个字,但并不突兀,“宛”甚至可以称为点睛之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研读经典《道德经》之本心,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觉得这是智慧之书,只是想读懂它,同时把其中的心得体会与有缘人分享。
上文说到第20章内容,实际上应当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边的内容。造成这样错位的主要原因是无序整理。先秦时期多用竹简记载,纬编断裂以后竹简无序散落,后世整理者根本无法从这些用甲骨文记载的文字中,还原出本来的顺序。后人整理时,不断的调整,造成了今日版本之无序状况。
其次是记录的原因,在那个年代,想必是老子口述,有人替老子捉刀。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先拟初稿、后修改、再定稿,难免出现补充之前论述不足的情况。第三是儒家假借老子之手塞进了自家的私货。我高度怀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8个字,是后世儒家整理诠释老子书的时候放进去的。
理由一,老子主张柔弱,并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书中5次提到柔弱一词,可见老子对柔弱的重视。理由二,百度百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某官方网站的解释是“政令繁多却屡遭失败,还不如虚静无为。”知乎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如“重复的说(道理)算走极端,不如守中中庸之道。穷其道理都是极端行为,不如找最适合的。”如“瞎折腾,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虽然解释不一,但其中心是少说少做,或者采取平衡适中态度。这种思想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相悖的。老子主张无为(顺势而为)是不乱作为,不是少说少做或者中庸(平衡适中)。理由三,中庸思想正是儒家的核心。综上所述,我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儒家在老子书中夹带的私货。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老子指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现象,是要提倡“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结论,实在是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