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
前天晨练时,闺蜜和我说到我们曾经的一个熟人的一些事,两个人探讨了半天,最后的结论是人家这是真的活明白了。
闺蜜说的是熟人说的她女儿的事。这家的女儿上学时,学习跟不上,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不到二十岁就恋爱结婚了。现在三十岁刚过,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她女儿夫妻三十岁刚过的人,说好听点已经过起了养老的日子,说难听点就是心安理得过上了啃老的日子。虽然夫妻两没有工作,没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也没有管孩子的概念。日常生活中除了两个孩子完全由爷爷奶奶负责衣食住行之外,这对三十来岁夫妻的生活基本也是完全靠父母照顾养活。两个人每天睡到自然醒,公婆做好的饭一吃,就去打牌,喝酒。缺钱了就跟父母一伸手要。这样的是要是在一个家道富裕的家庭也就算了,关键是公婆收入也不高。两个年近六十的人,靠着不高的退休工资,养活着一家老小六口人。相比公婆的惯子,女方的父母(我和闺蜜的老熟人)则是完全散养的模式。她们从女儿小时候就是散养模式,学习生活完全靠自己,就连女儿停学打工早恋之类,她们也没有干涉过。自然也就不会帮忙照顾两个小外孙和女儿一家的生活起居。她们的态度就是,女儿愿意进来看看她们,就看看,不能也无所谓。完全就是女儿她们只负责生,活完全靠女儿自己,或者说女儿的事就是女婿家的事,跟娘家没有一点关系。
其实我和闺蜜的这个老熟人,夫妻两的经济条件不错,但是她骨子里还是重男轻女的,在她们的理念里教育孩子的精力要留给儿子,钱也是要留给还在读书的儿子。
同一对夫妻,双方完全不同理念的一对父母。滋养了一对活脱脱的巨婴。女方家不作为,男方家管的太多,双方的理念推波助澜,滋生出如此这样的晚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一对巨婴夫妻,我和闺蜜也说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果然原生家庭的伤要一辈子来疗愈。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完全是这个熟人的生活我们太熟悉了,她女儿是我们一路看着长大,她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虽说别人家的事,我们又看不透的地方,但是也架不住过份熟悉啊!
这个熟人家的生活模式就是女人从结婚至今三十多年,从没有下过厨房。家里的任何事都是男人在做,女人除了上班,就是睡觉,从没有做家务的概念,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这种做法对她女儿的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女人虽然是个很懒的人,不做家务,工作也一直是在老公的手下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但是她情商很高,因此也很有福气,老公对她言听计从半辈子了,她从结婚就没上过公婆的门,也没让公婆进过她的门,老公还能对他端吃掌喝,在一般人看来是个奇迹,在我们的熟人圈里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我认为这个熟人之所以能让一个小有成功的老公三十多年对她呵护备至,一定有她过人的地方。不能单单看到她在家庭生活中的不作为,关键还是她智商情商在线。生活中有人擅长付出,也有人擅长索取,怎么做都是跟她自己的三观分不开的,没有什么谁对谁错之说。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前一段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孩子十多天没有接到来自妈妈的任何电话,信息。有点想妈妈了,就打电话给妈妈,哭着诉说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正在牌桌上,边接电话边打牌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的说:她正忙着呢,没事就挂了,等一情结束就回去看你。说完没等和孩子说一声再见,就直接挂了电话,视频上只留下孩子拿着电话听筒泪流满面。有人评论说:别人家的是妈宝男,这娃是个男宝妈。还真是,所谓父子母子一场,谁不是来还前世欠下的债,没有一个固定的相处模式,就看谁欠谁的多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见识过的父母也不算少数。大多父母都是乐于为了孩子做马牛的,唯有少数父母还真和我思维里的父母格格不入。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也是父母的天性,总有一些人是逆天而行的另类,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儿孙自有儿孙福,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对孩子的事做到泰然处之,行若无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