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已读至第二节二十三章,全书已经过半,时间也从文革末期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土地的生产责任制已经大面积展开,所谓的“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和市场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一个大时代的变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海啸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没有人能够岿然不动。曾经风风光光的人物如田福堂、孙玉亭……在脱离了队伍之后,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曾经领导着群众,如今艰难过活。不过多谈论他们,还是给更多笔墨主要人物。
孙玉厚这一家人总是不经意间给我感动,或许同是贫苦的农家人,对那些无意的真情地流露我总会鼻子一酸,对他们的想法也非常理解和了解。孙玉厚的母亲,一个出场不多的人物,对她印象最深的便是少平的姐夫(已忘了名字)被抓去劳教后的“独角戏”,从儿媳和孙女的哭泣中,独自臆想了一场战争,并“合理地”推测出少安的“死亡”,老人饱受过战争苦难的生活可见一斑。当得知被抓走的是孙女婿时,老人已经安静了下来,毕竟是一个外人,只要不是自己的儿女孙子出了问题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进而知道孙女婿只是被教训一番后,就完全不放在心上了,老人对于文革并不清楚,也不关心政治。还有一次出场是在秀莲临盆时,欲用土方法给她接生,被少安毅然拒绝。但就是这样有点自私,又有点儿迷信的老人反而更加亲切。
孙玉厚这个老父亲我是敬佩的,没读过书,完完全全的庄稼人,能够在条件艰苦时下定决心供弟弟读书,并且在弟弟读书一无所成后,还能继续攻读三个孩子上学,我觉得这份气魄,现在的一些农家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在当时的年代,孙玉厚绝对是少有的开明父亲。首先是对大儿子的绝对信任,无论少安做什么,他都愿意信任儿子,并给予支持。其次是对二儿子的开放,少平放下一家人独自去城里闯荡,他没有阻拦。少平想迁出户口,他也同意了,也许这只是出于对没能让少平继续读大学的愧疚,但他愿意去相信少平做的是对的,尽管他不能理解。
孙少安是一个有魄力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让我自惭形秽。在二十几岁的年龄已经是独当一面,每次读到他的事都不觉会自我比较,想想自己这些年来过的生活,碌碌无为,或许并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还在读书。他和润叶着实令人惋惜,但也是情理之中,但润叶对于命运的反抗之决绝也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不离婚,长期独自在外拼搏,并不是很理解。虽然爱情可以轰轰烈烈,但我并不理解她的选择。
孙少平,一个知识青年,有自己的信念和想法,爱读书,能吃苦。理论上正是读书人的榜样,但不知为何对他并没有格外的好感。尽管如此,对他不甘于自己的命运,拼命挣脱生活的牢笼,我是敬佩的。生活的艰难没能改变他,大时代的风气没能改变他,他想做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他就觉得他不属于农村,在多数农村人忙着发家致富的时候,他没有,他忙着体验生活,忙着在社会中学习,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他读过的书和报纸让他选择了这条路。他和田晓霞的再次相遇或许又重新为他的生活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