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钟,人人都能懂AI

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展出自我意识(下)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5人  人工智能进化论


语音课程

↑↑↑点击收听语音课程↑↑↑

二、关于意识的讨论

    有些人认为意识是一种幻想。 如果它是一种幻觉,那么它就是我们拥有的最强大的错觉。西方哲学中最著名的演绎是——“我思故我在”。如果科学家发现了意识的基础原理,那么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技术呢?我们可以测试一下哪些人是有意识的,而哪些人没有。这是人类有历史以来不断提出的问题,一旦我们有了完整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回答它们。并且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有意识的机器,这个理论会给我们一个指导的蓝图。

    计算机可以有意识吗?

    意识也是具有特定“因果”的复杂系统。 他们有一种特殊方式与世界互动的,例如大脑。 如果你构建一个与大脑具有结构电路的计算机,那么理论上这台计算机也会有与之相关的意识,感觉就像这台电脑一样。数字虚拟的模拟大脑应该也是如此。只是现在我们因为对大脑运作原理的不了解,还不能制作出这样的计算机或者真正模拟一个大脑的运行程序。

    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意识存在才能回答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对意识进行测试。如果你发生了意外事故昏迷送去医院急诊,医生会问你:你能动一下眼睛吗?你现在能不能说话吗? 如果你能说话,你知道现在的日期?你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但我怎么判断另一个体有意识的?我知道你的大脑与我的大脑非常相似,我就会把你放进了扫描仪,这样我知道你有大脑,而且你的大脑结构与我的大脑相似。所以,我有一个合理的推论,你也是有意识的。但是人工智能系统与我的大脑非常不同,想要通过推理来实现这一步骤就非常困难。现在人工智能展现出来的行为,没有我可以判断的“自我意识”行为。 所以要看看底层硬件的结构,以及在这硬件结构上运行的逻辑,然后与人类大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困难的。

    还记得之提到的中文房间实验么?

    所谓的“中文房间实验”,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在1980年发表论文提出的一个思维试验。这个思维实验是说,把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能靠墙上的一个小洞传递纸条来与外界交流,而外面传进来的纸条全部由中文写成。这个人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那么利用中文翻译程序,这个人就可以把传进来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复翻译成中文传出去。

    在这样的情景里,外面的人会认为屋里的人完全通晓中文,但事实上这个人只会操作翻译工具,对中文一窍不通。

    塞尔提出这个实验,是为了反驳那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这个思维实验强调,专门研究如何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并不是真正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来说是工具与意识的差别,这也是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两种不同观点。

目前最大难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

    人的大脑从思维过程来看,就是一台经过长期进化选择的高度精巧机器,人们并不知道这台机器是如何工作的,所以设计出的机器对人的模仿也很有限;而没有强大计算能力进行模拟,也不可能认清人脑系统的工作机制,从这角度上来说,硬件能力和算法是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借助人工智能破译了人类的思维信号,在理解人类大脑机制获得了突破。研究发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将人类个体大脑活动破译成可理解的信号。现在的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将会加速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实现速度。以前感知和识别也是生物智能的特征,而现在我们也把这种能力赋予了机器。可以预见,生物智能与非生物智能边界将会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生物智能的单项能力会被人工智能实现。如此发展下去“自我意识的产生”,这样的事件将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非生物智能转变成生物智能,甚至超越生物智能。

三 、真正的人工智能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才能拥有真正的人工智能?具体时间线是什么?

为了实现有意识的强人工智能,需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 软件方面也就是算法。

    现在的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但这离真正的AI自我编程还有比较长的距离;机器或人工智能系统是否能有角色个性将会取决于算法本身。角色来自意识,因此开发这种角色的AI系统需要基于足够先进的技术,可以制作一种学习对比过去结果经验从而预期未来的方式来决策,这就像就像人类如何了解世界的。并且算法本身可以从外界学习和自我进化,在无人监督和干预的情况下。一旦突破了这个点,人工智能将会迎来飞跃,就像阿尔法狗一样的,几天之内可以输入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所有信息,从而进化成为一个超级智能体。所以人工智能意识的觉醒,一般也被认为是“奇点”的到来,后续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会无法想象。如果不熟悉“奇点”的概念,其实就是智能机器意识觉醒并超越人类智力水平的那一刻,它会催生指数级的技术增长,从而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基础。人类的历史将会达到一种奇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角色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就像宇宙大爆炸的奇点那样难以理解和预测,而因此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也将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我们现在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拥有一个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们也没有准备好应对任何后果。

    关于这点也有不同的实用主义观点声音认为,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有意识的机器的问题 只对那些认为这些区别很重要的人来说很重要。人工智能的核心仅仅只是工具。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基本上是务实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具有真正的智能,或真实的情感和同理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行为方式使其对人类社会有益。未来甚至更复杂的算法可以绕过这个问题,学习了足够多的经验和人类行为,并呈现为有意识的实体,那这就是有意识的生物的再创造,而不是新的意识种类——拥有自我意识的生物。这种观点强调人工智能的实用性,以及干预和控制,始终使人工智能处于预先编程和控制的情况下,那样在协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工智能获得自我意识,从而避免对人类产生的潜在威胁。

 

第二、 神经科学方面的进步。

    现在我们人类对于大脑结构和意识的认知都还很少,而人类是我们已知唯一具有高级自我意识的物种,所以参考对象比较单一,也只能寄希望于生物学神经学的研究能够有突破;

    神经科学研究认为意识是由我们的大脑内部构建的活动,它结合了我们的感官、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以及我们的行为。但即使在这个定义中,神经科学家现在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有意识以及如何完美的地根据神经活动来定义什么是意识。比如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的情况。通常,人类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好玩以及表达思维活动而呈现的。但是当我们用人工智能 学习了艺术的模式,然后以某种算法创造“艺术品”时,那么算法是仅仅生成了一种图像,还是创造了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两种作品同样放在一起展示的时候,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是否有本质差别?或者当人类观看有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时,能否欣赏内涵的艺术元素?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生活中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例子和相关讨论。而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人工智能所创作艺术品对于人类和人工智能来说,都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在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推出的5亿美元项目中,艾伦研究所的目标是建立哺乳动物大脑中每个神经元和突触的详细地图集。试图将大脑每一部分的硬件,与大脑功能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将为神经科学提供类似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实现的数据。研究和创新认知理论,断言意识是结构的产物,比如大脑,它既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又可以在它们之间创建密切的连接。

第三、 硬件结构方面也需要取得重大突破。

    最近几年摩尔定律的上限已经逐渐出现了,晶体管的体积已很难再小。而像量子计算机这样的强大的新硬件平台还没有完全研发出来,商业应用更是遥遥无期。

    一种可能性是生物芯片,根据神经元的结构组合成大脑皮层,科学家已经用物理芯片实现了,它用56亿个晶体管大概模拟了100万的神经元,有2.56亿个突触。但这个规模只有人脑的万分之一。还有一个问题算法,怎么让人脑芯片自主工作?一般的智能需要预先编程方式让它工作,但是这块芯片需要的是和认知世界一样的方式,通过外界学习调整内部逻辑编程。这两点没有突破性进展的话,人脑生物芯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望未来: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人工智能如果通过了图灵测试,就可以被认为是真正聪明的人工智能,也就是说机器和人类都与第二个人类交谈,这个交谈对象将决定哪一个才是机器。我们会在几十年内看到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也就是说,人类也难以识别出它是机器人。

    人工智能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人类的衰落,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伙伴。纳米机器人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智能增强眼镜或者是智能的假肢,人工智能也会增强我们的能力。重点是关于“增强”,而现在谷歌目前对人工智能的推动似也是在为了这一目标奠定一些技术基础。人类目前或今后不长的时间就可以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的身高、智力等遗传信息,这种被称为“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技术为人类战胜疾病,改善自身提供了可能性。

想象一下真正的智能机器与我们共同生活似乎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能还得再等上至少30年。但一切皆有可能,实现那样的目标只是需要一些时间。这也意味着,我们中的许多人将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希望你喜欢,我们下期再见。

    本篇是老张创作的课程《人工智能进化论》课程基础篇内容,觉得有帮助的话请转发和评论~

     点击加入圈子付费课程或者加wx:AI61825与老张互动~

加入圈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