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四)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一章提到舜的智慧之处,一共三句话:
- “好问而好察迩言”:有些人说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这个表述如果不说清楚,好像有点舜自己不表态,从而做政治斗争中的不倒翁一样,显然是有问题的。朱熹说,“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这里的“自用”大概可以理解为“刚愎自用”,那么“取诸人”的意思,就是广泛接收各方面的信息,听取各人意见,不自作聪明,也不自以为是。这层意思,上承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谦虚敬畏的具体表现,是君子而时中的具体行为。
“迩言”的意思,是“浅近之言”,那么“好察迩言”是什么意思?有人解释说“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既然浅近,分析什么?朱熹说“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说得还是不够清楚。这里用“察”字,所“察”的当然是人心与事物的精细微妙的地方,或许这里所说的意思,是舜能够从别人所说的简单话语里听出背后的意思,从遣词用字的轻微间体察事情的精细处,因此能够照顾到事物的细节,保证处置的恰当。
-
“隐恶而扬善”:一种可能的理解是“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比较模糊突兀;另一种理解是朱熹说的,“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使人“乐告以善”,那么就是承接上一句话所说,对别人的意见中好的地方,舜就到处表扬鼓励,其中不够好的地方,他也不会责怪,更不会在背后埋怨,可能还隐含一种事情做对了,就表扬别人,做错了,就责于自身的意思,因此,大家有什么意见,都会跟舜说。
-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朱熹注解说,“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似乎是各种意见,哪怕是“善”的,在具体实行时,也要仔细思量考虑,结合事情的具体情况,有序推行,这里所谓“量度而取中”,应该不是打折扣的意思,而是经过自己的审慎考虑,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中庸》在这里引用孔子对舜的称赏,恐怕不能单独地理解,而要联系前文来看。前文所说,是中庸很不容易,自作聪明的人(知者),闭塞不开窍的人(愚者),自以为是的人(贤者),自甘下流的人(不肖者)都做不到,而这里所说,则是舜是如何做到“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清楚了很多,那就是,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不自作聪明,所以广泛地接受大家的意见,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并且能从别人的意见中体察到人情事物的精微之处,对于正确的意见,能经过自己的审慎考虑,结合实际,逐步推行,而不是自以为是,忽略现实。
那么,从这句话回过头看,前面所说的“贤者过之”,其“自以为是”、“按教条办事”似乎还有忽略现实情况这一层意思在,而不只是不仔细体察教条背后的缘由。当然,不考察缘由与忽略现实条件说到底还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