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历史教给我们什么—腰板挺得太直未必是好事

2017-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相思樱
历史教给我们什么—腰板挺得太直未必是好事
春秋百家争鸣,思想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等,谋术又如纵横术、合纵术、长短术等等,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诞生的新思想如恒河沙数,碰撞出了无数的智慧火花至今影响着我们。在经过几百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用法家的思想严刑峻法治国,刚易折,秦朝很快灭亡,而在汉朝开始,皇帝们独尊在春秋时期并不吃香的儒家思想,大范围地推广和强调忠君爱国、成仁取义等,同时在经过历朝历代,各时期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强加到儒家文化中的洗脑,孔孟的学说也开始被后人曲解、变味。

比如“取义成仁”之说,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提倡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斗终生,注意,是正义的事业!为了正义的事业哪怕是献出生命也再所不惜,而后人(主要是皇帝的奴才们)抓住这句不放,过分强调“气节”,而忽略了主体,让那些读书人把气节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有人为了获得这样的名声家破人亡。

好!非常好!如果我的皇帝,我也必定会推广这样的做法,事实上,皇帝们也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每当一个王朝干了无数的缺德事儿,终于快玩完儿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杀身成仁,或是死誎,或是殉国,总之就是不能好好的接受这个朝代快完蛋的事实。

就拿死誎来说,明知道皇帝狗改不了吃屎,还抱着必死的决心给皇上提意见,这种情况在明朝最甚。

明朝的言官确实非常值得人钦佩,他们的工作就是监督和提意见,但明朝的皇帝几乎每个都听不进意见,而言官又以自己因为做“正确的事”被皇上杖责、流放为荣,不过言官上书言事并不全是坏事,比如在刘瑾、严嵩等奸臣专权时,言官们同仇敌忾,哪怕死伤无数也坚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比较典型的就是海瑞,他抬棺上疏,直言进谏,可谓是言官中的典范。

但是也因为过分强调和看中“气节”,这也在明朝形成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些言官甚至会在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惹皇上生气,就是为了让自己受到责罚,从而获得“刚直不阿”、“舍身取义”的名节,这样反倒把皇上陷于不义之地——责罚他们吧,显得自己没有度量,不是仁君贤主,不责罚他们吧,他们又得寸进迟,惹人烦厌。所以言官经常都会把皇上气得七窍生烟,其后果就是他不再信任这帮叽叽歪歪,自己做什么都看不顺眼的大臣们,为了平衡这种势力,他启用了宦官,宦官这种心理扭曲的人专权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其实是言官的过分直挺导致了明亡。

除了死誎可以获得名节外,自杀殉国也是常见的方式。比如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时候,不少王公贵族们全家自杀以殉国难,他们家满屋子飘着上吊自尽的尸体,井都被人填满了,墙上全是红色的“豆腐脑”,我只想说你特么二不二啊?该你抵抗的时候你不抵抗,怎么自杀就这么来劲?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在这里先举一个例子——叔孙通。

叔孙通原本是秦始皇时代的儒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想办法自保,存活了下来,在秦二世时,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杆而起,老百姓早就受不了秦朝暴政了,于是一呼百应,暴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二世知道有人造反后召集大臣开会,问:“外面到底什么情况?是不是有人造反?”这时候,很多人都说真话并劝二世改过,这让二世很不高兴,他不高兴的后果通常都很严重,这时候叔孙通站出来了,他说:“皇上别听他们瞎BB,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我大秦国运昌盛,天下太平,只不过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SB小打小闹,我们大秦的百万之师所向无敌,分分钟就能捏死他们,您放心玩儿去吧!”二世听后很高兴,当众表扬了叔孙通,但叔孙通在讲完这番话后就连夜逃走,因为他知道秦朝快玩不下去了。

叔孙通先是跟过项羽一段时间,发现他也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于是又投奔了刘邦,刘邦虽然很能接受意见,但他是一个没读过书的人,当时又在战争时期,叔孙通这样的书生对他来说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所以对他很不好,叔孙通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他的门生都问他:“师父,我们现在都快成要饭的了,还怎么保持我们的道统?”叔孙通说不要急,现在还不到我们出马的时候。

等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去见他,建议制定礼法,汉高祖喝斥他:“老子的天下是在马上打来的,你们读书人这套能有什么用?”

叔孙通说:“天下是马上打来的,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而后说了一番大道理,把孔子那套礼法拿来就是一通忽悠。

刘邦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他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这事交给叔孙通去办,几个月后,所有的礼仪制度都弄好了,汉高祖一上朝,嚯!那个八面威风,让他感觉到当皇帝是一件很爽的事,刘邦很高兴,由此叔孙通也开创了汉朝,乃至后世的礼制,被称为儒宗。

叔孙通是一代大儒,按一些极端的说法,他故意不把国家真实的情况告诉秦二世,粉饰太平,而后还投奔了敌军,这是通敌,就是秦奸啊!像他这样读了那么多孔孟之书的人,应该在秦朝灭亡的时候自杀殉国以全臣节才对。

真是搞笑!一个朝庭对人民不好,凭什么要为这样的政权卖命?当时也有忠直之士劝誎秦二世,其下场还不是挫骨扬灰?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还死誎,那就是愚忠!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叔孙通的行为热情地赞扬了一番,他认为古时候强调做人要有气节,提倡“君子”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就像一棵树一样直挺,为了贯彻爱和正义,哪怕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所畏惧,否则就是“曲以委蛇”、“委屈求全”,但是太直的树很容易被人砍掉,也很难跟时代融合,所以真正行“直道”的人,应该是大直若诎,圆滑处世,但不能违背自己要为“天下公”的原则。

司马迁的点评非常到位,而事实上,孔子并不提倡愚忠。

《论语·子路》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孔夫子其实是反对那种“必信”、“必果”的极端情况,他认为君子应该有远大的目标,而且不遗余力地去完成它,有时候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不能拘小节,小节只是个人应做的事,若是为了国家民族做更大的事,个人小节顾不到,乃至挨别人的骂,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家都知道刘备为了给他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出兵攻打孙权,从而败走白帝城,自己的命赔进去不说,还连累了一大批蜀汉将士。

虽然很多人都大肆赞扬刘备的仁义,说他情商高、讲义气。但在我看来这简单是儿戏!关羽和张飞刚愎自用,一个没有政治目光,也没有将帅之才,以至兵败被杀,另一个因虐待军士被人砍下头颅,no zuo no die,他们死了就死了呗,刘备身为一国之君,不自量力地领兵攻打孙权,给死人报仇却让活人陪葬,诚然,刘备是一个好兄弟,但他绝不是一个好君王,他为了一己私利,让自己人民的身家性命去给他所谓的“义”埋单,他自己倒是得了个好名声,可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以及他们遗孀的苦痛究竟应该由谁承担?

正如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名言:“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为了达到最高的理想,尽管内心很痛苦,也不得不做一些牺牲。

由此可见,叔孙通才是真正的智者,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先学会明哲保身,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腰弯得跟别人一样也未尝不可。

当然弯腰也是有原则的,这句话并不能做为所有错事的借口,至少要以仁德为标杆,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委屈自己降低做人的标准,只是为了在世上立足。

结合我们当今的社会,有的人可能就会说了:“你这么说也不对啊,像现在,所有的官员都贪污,那是不是我们当官也只能贪污?这样不是违背了做官为民的初衷和原则?”

少数人贪污,说明是这些人的品德有问题,是个案,如果社会制度健全,他们的狐狸尾巴是藏不了的。但如果所有的官员都贪污,不贪污反而混不下去,那就说明肯定是制度出了问题!做为一个有能力、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人,在这个时候更加不能避世,至少在可控的范围内,还能为民做一点实事,再说句不好听的,贪官再怎么贪,也比昏官庸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小!

你以为昏官庸官就不贪了?他们照样贪,而且贪得还不比别人少!更糟糕的是,这些人当面一套背着又是一套,为了维护自己的官位,可以用尽任何下三滥的手段,旦凡是对他有利的事,即使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再大,他也会为了个人私欲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根本不会管天下苍生的死活,这样的官员才是最应该杜绝的!

而且我相信,这样有病的制度不会长久,等到那一天,有机会做回真正的自己的时候,“叔孙通”们会为当初随大流犯过的错赎罪,他们一定会在正流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这才是真正的“直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