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怒放的玫瑰——观《萧红》、《黄金时代》有感
萧红,一个无惧烽火,勇敢追求理想,努力与命运抗争的伟大女性,她短暂的一生如怒放的玫瑰!
霍建起导演的《萧红》流淌着超时代的诗意,正如萧红追求的理想人生,是无惧时代,无惧烽火的。心灵的萧红在宋佳深情演绎里感觉达到最佳契合。
场景的意境、人物的搭配层次、音乐的选择都给人以纯文学的美。的确,骨子里的萧红是不愿涉足政治的。但她又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斗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导的《萧红》是成功的,她天然的追求人性,在文字里探究复杂人性时,她显示了独特的芬芳。
影片的这几处特别让人怦然心动,戳痛泪点。一处是她再走投无路的时候,被逃婚的男人汪恩甲追到学校,她无力反抗最后被迫同居。一直不愿听从家人摆布的她却又自然而然落入摆布之中,那种苦痛是极其致命的。戕害的不仅肉体,更重要的是精神。(她的家因为她举家搬迁,她再次逃出之后再也没回过家。)
还有一处是孩子出生后她把孩子送人的一幕。她不愿看孩子一眼,她也不肯拿孩子新妈给的一分钱,她知道自己无力养活,一切在无法可想中她作为一个母亲最后的那份爱是希望孩子新妈能对孩子好一些。记住有一个作家亲妈。
作家亲妈,放到现在会不会很讽刺啊!然而那是一个为奴隶的时代,一个为奴隶的母亲能够不离开孩子吗?战争年代的作家以及她的孩子,相信全世界的孩子看到这一幕都会怒斥那场惨无人道的战争!
当然这也和萧红一直生长在缺乏母爱的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对家人冷酷缺少温情。家里祖父那少许有点弥补,可祖父又在她初中时辞世了。
青春的萧红努力争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更开阔的天地,不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她要活出她思想中追求的状态。可她却一次又一次被胎腹中的孩子拖累着,以至于我们谈到萧红,就会出现腹部凸隆成面包的逃难中的艰难孕妇……
霍版《萧红》把她经历的四个男人也梳理得恰到好处,第一个萧红表哥,一起读书的初恋伴侣。可惜一个雷声就把他吓跑了。
第二个就是订婚人汪。欠下600元账后逃之夭夭。也许会遇意外也许会报复,最后是个谜。这个男人的出现就把女主人悲剧人生定下了主基调。
三十年代的萧红个人如何奋斗都将抵不过时代的浑浊。无论多么有个性多带刺儿,你就始终只是一朵花,你愿不愿意你都得开放,既然你开放了,也不管你美成怎样你就一定摆脱不了凋谢的收场。
汉子味的许鞍华老师导的《黄金时代》里政治味更浓烈些。也许更接近左翼作家的头衔。汤唯的表现力是值得称道的。纯正、执著、孤寂、苦闷的萧红很写实演绎到位。
但是两部影片的共同不足是并没有深挖萧红眼里的世界。(这话说得的确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如果我也有精力拍摄我可能会有一个特写:东北母猪的生产和母亲的生产同步展示。以此达到强烈的视觉与思考深度探触。
还有在经典的片段三人同睡一张床的那晚,可否让白天不懂夜的美做主。用萧军、端木的鼾然入梦衬托萧红内心的翻卷,她用满腔的赤诚、善待着她深爱的东北……她又听到黑豆长熟欲落的声响……
当然这也许会带来很多非议 ,我只能说艺术是可以有夸张和对比的。当然不是有萧红的同学吗?晚几届的同时代校友也成啊,侧面的烘托也可以的。纯粹语言的介绍还是觉得太说教,凡能有资格说教的一定得把资历资格摆在那,需够分量好不?个人看法,仅一家之言。
可惜我的奶奶(与萧红同时代,略长萧红4岁)已经在她88岁时过世了,要不也让她说说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的婚姻是不是也同样如萧红担心的那样平凡普通,生儿育女围着锅台转悠、忍受着男人的拳头、经受每一个时代或运动的掣肘、含辛茹苦却隐忍不休。
她们的活着真的只能处在躯体勉强于不被抛弃地存在,没有思想,为奴般饱受各种大大小小的折磨吗?这些可以用探究的方式让观赏者自己寻找答案。
而萧红,她努力追求独立自由有新思想新人生的生活!她,活在炮火纷飞中,活在贫病交加中,活在纠结的爱里,活在不舍的亲情里,活在她锲而不舍又无可奈何理想与现实的交织里……
我特别期待有一天一个真心懂得萧红的女导演,对!最好是一个女导演啊!我觉得有必要再拍一步纯粹文学的、以女性视角为要义的真正意义的《萧红》。那战火中血染的玫瑰红!怒放着火热的青春与爱情!升腾与旋转着不屈的斗志——为女性解放与抗争的斗志!
萧红从民国走来,她以坚毅深邃的目光犀利洞见在古老苍凉大地上的愚昧与蛮荒,她划亮了女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奋力潜行的曙光!
烽火里怒放的玫瑰——《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无戒21天日更挑战营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