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本人喜欢的作品与读者喜欢的作品会不同吗?
今天聊聊关于作家本人喜欢的作品是否都是读者所喜欢?
这个话题对于一些一生只出产过一部作品的作者并没有意义,可对于量产的作家来说,通过作者喜欢的作品能看出作者本人的一些端倪来。
文|暮音
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没有什么会是无中生有的。——现实主义画家 霍珀
我们总能够通过作家的一些作品看到作者的内心真实世界。
不知是哪位写作研究者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必是有双重人格或者说多重人格的,如此他才能游离在理智和情感的世界,写出震撼人心、感同身受的故事。
那么,是否对于量产的作家来说,可能就不仅仅是一种人格,而是需要有一种能够随时转换的人格,对每一个笔下的角色感同身受,才能深入的刻画这个角色?也许并不需要多种人格,而是一种能够感同身受的能力。
如国外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凡尔纳等可算是量产中的翘首,国内的作家则是鲁迅、老舍、张爱玲、金庸等也是产量颇丰,其中莎士比亚更是影响世界的文学大家。
这些量产的作家,必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才能让他们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下,这些量产作家,所喜欢的作品是否与读者相同?又有什么共同的特质?
1.鲁迅
三味书屋
先说说鲁迅,鲁迅的作品可谓是丰厚,《华盖集》、《呐喊》、《彷徨》等作品,其中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之类,很多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都陪着我们一起长大,如:闰土、百草园、三味书屋等。
大概每个人对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争论,都源自于鲁迅的一部作品,也是鲁迅自己最喜欢和满意的作品,描写五香茴香豆的《孔乙己》。我自己是特意去研究过茴香豆到底如何煮才好吃的,蚕豆煮不好,会有极重的豆腥味,一定要用茴香、桂皮、山柰等味道重的调料,用重味下重料才能掩盖豆腥味。
回到原本的话题,为何鲁迅会喜欢这样一个穷困潦倒、嗜酒如命的穷酸书生?鲁迅的好友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曾经问过鲁迅,对哪篇小说最满意?
作家本人喜欢的作品与读者喜欢的作品会不同吗?鲁迅说:在他的眼中,《孔乙己》这篇文章是神来之笔,是自己童年真实经历转化为文字最直接,最犀利,最简洁的一次改造。
鲁迅对自己的作品为何如此评价?读者又是否喜欢这个角色?孔乙己的身上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节,孔乙己即有读书人酸腐的缺点又有着同情弱小、腹有诗书的优点,他的身上有善良的点,也有让众人取笑嘲弄的辛酸味,所有的特质组合在一起,极为震撼人心。
读罢是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心头蔓延,就像鲁迅的怀念、悲伤、愤怒、同情、尊敬一般,这复杂又深沉的情绪才是撼动人心的精髓。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鲁镇咸亨酒店如今依然开着,门口站着孔乙己的雕塑,孔乙己笑容悲伤的拿着一颗茴香豆,雕刻家雕刻的铜像非常传神,将孔乙己的善良刻画的惟妙惟肖。
2.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无比的丰厚,甚至由此引发著作权的争议。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都出自莎翁之手,四大悲剧四大戏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等,但是对于莎士比亚其人,一直众说纷纭。
可见一个人优秀到一定的程度后,必成神话,后世必会有种种传闻,真实和虚假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叫人分不清到底孰真孰假?因此争论不休。
可这并不妨碍莎翁的作品影响了整个时代,也将一直影响文学界和剧作界,如雨果所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莎翁最喜欢的是哪部作品,从传闻他倾尽全力写出剧本《哈姆雷特》,并饰演其中的幽灵可以猜测出,莎翁最喜欢的大概就是这部作品。在他已经组建环球剧院,成为股东的前提下还亲自出演,可看出他是真的喜欢这部作品,其中充满了对理想和进步背后隐患的深入思考。
《哈姆雷特》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一段感情从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发展过程中,折射了作者当时的境况:他的两位好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叛乱,一位被送上绞刑架,一位被投入监狱。莎士比亚在内心的悲愤中写就了《哈姆雷特》。
这部作品是莎翁四大悲剧之首,作品带给众人沉重的反思,也是作者真实内心的映射,尤其是哈姆雷特授意戏班改戏、坦率谈了对演戏的看法,如何念台词、配动作等,与莎翁本人的经历极为相符。
3.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位作家的作品中,作者融入自我真实感情的作品,感动他们自己的同时,才能感动读者,作者本身喜欢的作品,也会被读者所喜欢。
如著名的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所说:“好的作者需要对生活深沉的反思,深入的挖掘生活……有一种要打动观众的欲望。”
你的作品必须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孔乙己》,如莎翁的《哈姆雷特》,都是融入作者本身浓烈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倾诉出故事,展露出作者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作者对世间万物深刻的见解,对生活隐藏秩序的体悟,对人性洞察的成熟性,对社会环境的整体洞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