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第1 章治国应当秉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国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即“孟母三迁”。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家乡,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即《孟子》一书,“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聊列传》)。流传下来的《孟子》,为了方便学习,将每篇又分为上、下两部分。孟子的经历与孔子基本上一致,地位仅次于孔子,历史上把他与孔子并称“孔孟”。关于孟子的师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但具体是谁,则没有记载,孟子也没有讲过他的老师是谁,只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也就是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韩、赵、魏三国分晋后魏国的第3任国君,“惠”是其死后的谥号。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因此历史上也称魏为梁。
三国分晋,是战国的开始。此时,西周时期制定的礼乐制度早已崩坏,即已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诸侯国各自为政,西周时期确立的礼乐制度已不再为诸侯国所秉持,为了土地、人口和财富,诸侯互相征战,“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李宗盛《凡人歌》)。
而孟子却是专门提倡“仁政”的,并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试图推行其政治理念。
孟子来到了魏国,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应该早就有耳闻,因此还是接待了他。但梁惠王比孟子大近30岁,他开口对孟子的称呼却是“叟”。“叟”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大概有点“老先生”的意思,如智叟。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你老先生不远千里来我这里,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啊?但比孟子大近三十岁的梁惠王这样称呼孟子,未尝没有点揶揄的意思。《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能自己写的,其中的意思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1·1)
在孟子眼里,谈钱就俗了,但孟子大概见多了这样的场景,也不生气,说:“大王何必非要谈利呢?治国理政,推行仁义就够了。如果国王只是想着怎样才能使他的封国获得利益,大夫只是想着怎样才能使他的封地获得利益,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想着怎样才能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国将不国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大夫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大夫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财富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但是,假若大夫们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心存‘仁’字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心存‘义’字的人会怠慢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你如果只讲利而不讲仁义,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因为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16)
治国理政,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应当是确立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治理国家。没有治国理念,或者治国理念偏激,都必然导致亡国。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制定了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尧、舜、禹、周公,坚定的试图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倡导仁义礼智信,政治上推行“德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2·1)孟子传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政治上推行“仁政”。当礼崩乐坏的时代继续发展下去,人类早期制定的共同行为规范必然被抛弃,而代之以人类灵魂深处的自私自利、凶狠残暴,而如果这样的理念成为统治者和人民的共同理念,社会就必然倒退了。
但是,人类灵魂深处的自私自利,是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但本性也不能无限制发展。孟子讲仁义,也并非虚无的概念,而只是强调在此理念下发展经济,让诸侯、大夫和百姓获取利益。利益的获得又促进了仁义的推行,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性善论是孟子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同时,孟子的人格论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大丈夫、浩然之气、舍我其谁、舍生取义等,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着后世。而将义利之辩放在《孟子》的首篇,无疑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指导思想,是治国理政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走不同的方向,而最终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