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看待跳槽的?
有一项调查认为当今社会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至少一次以上跳槽的经历。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工作属性的变化,跳槽的频率已经呈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那么在2500年前,孔子又是如何看待跳槽这个问题的呢?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说的是齐国大夫陈文子不愿意在杀死国君齐庄王的崔杼的执政统治下做事,而辗转几个国家也没有找到理想的能效力的国家的故事。对于这样的行为,孔子也只是给了陈文子一个中等的评价,仅仅说他很清白清高,但是还不能算到达“仁”的境界。
《微子第十八》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说柳下惠三次被罢免,有人就劝他,你不可以去别的地方发展吗?柳下惠回答说,我是一个很直爽的人,以我这种方式做事情,去哪里可能都是这个结局,如果要我改变我的行事方式,那我又何必离开这里呢?
孔子评价柳下惠“言中伦行中虑”,说他还是比较靠谱的。
从这两段话,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并不主张频繁跳槽,更多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改善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各个地方的工作环境基本上可能差不太多。那即使有一个地方工作环境差一点,但是那里需要我,也可以发挥价值使局面得到改善。

《阳货第十七》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这里说的就是公山弗扰,想聘请孔子去做事情,虽然孔子的学生子路说那里不值得去,但是孔子还是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让这个地方得到改善。
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方面,可以说贯穿在《论语》里面在很多篇章都提到这一点。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不要怕自己的价值被埋没,把精力集中在提升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