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那点事儿

2017-08-09  本文已影响34人  Teambition

敏捷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虽然人们都多多少少听说过敏捷,但大部分人都还是觉得敏捷的概念很飘渺,或者对敏捷究竟是什么很模糊。敏捷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软件开发领域中,敏捷始终是个热门话题,然而当实际应用敏捷时,却又总让人觉得困境重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必须要从什么是敏捷说起。

什么是敏捷?

敏捷在广义上指一种思想或指导原则。它倡导由跨职能成员组成的自组织团队进行增量式、迭代式的开发,尽早地交付产品并获取反馈,从而不断地演进产品。它旨在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并建设团队的响应能力。

大家一定也会经常听到 Scrum、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简称 XP)这样的词汇,第一反应似乎它们就是敏捷,这其中的的差异是什么呢?

正如前面所说,敏捷是广泛意义上的原则,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敏捷宣言:

个体和互动 高于 流程和工具

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

客户合作 高于 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

而 Scrum 及 XP 则是基于这些原则在具体层面的实现,比如 Scrum 专注于项目管理管理过程,XP 专注于研发管理、研发工作流,这也正是我们用来实践敏捷的框架。

传统开发模式的困境

传统瀑布模型对于产品研发的过程定义非常明确,团队通常也是按照过程由单一智能的人员组成,只对相应的过程负责。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当下的这样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更是如此,频繁的需求变更相信是所有研发人员的噩梦。因此,传统瀑布模型的长反馈链显然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而且由于按过程分工,导致每个环节之间只专注于过程,而缺少对产品整体的认识,也带来了透明性不足、容易低谷潜在成本的问题。

取而代之的是敏捷模型,由跨职能人员组成团队进行迭代式的开发。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框架(是框架而不是过程),建立了快速反馈的机制,能够让团队自我管理,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并且降低成本,从而提高 ROI(Return on Investment)。

敏捷「神话」

「神话」指的是夸大了敏捷的作用,或者说本质是源于对于敏捷的认识过于片面。当敏捷成为「神话」的时候,往往是滥用的结果。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神话一: 敏捷让团队跑得更快

敏捷采用迭代式的开发,其主要目的是抽取一个 MVP(最小可用化模型)尽快让用户体验到真实的功能,从而快速获取反馈,并列入后续的迭代计划。这与传统开发模式,做一个大而全面、相对「完美」的计划相比,实际上是缩短了反馈的过程,并且通过多次迭代降低了风险。团队跑得快体现在节奏感很快,但如果是以交付一个理想产品的最终形态作为衡量标准,所需要的时间与传统模式相比就没有那么明显的缩短了。其实在敏捷开发理念下,更注重的是在快速反馈多次迭代的环境下,能够交付更多的潜在产品价值。

神话二:敏捷过程是轻量的

这个观点也只对了一半。敏捷在某些方面确实是轻量的,正如前文所说,快速迭代的前提是每一次发布内容的轻量化;又如敏捷宣言的第二条「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敏捷与另一种重文档的开发模式 DSDM(Dynamic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相比恰恰相反。但值得注意的是也并不是不要文档,这里只是不提倡以文档驱动开发,文档作为沉淀在敏捷开发当中还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其实敏捷开发也有「重」的环节,比如提倡的仪式感,又如产品管理环节当中的规划过程,团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拆解需求。

本文到此结束,下一篇文章将从敏捷转型的第一步「搭建敏捷团队」开始为大家一层一层揭开敏捷的面纱。

作者:Teambition Scrum Master 张子秋


点击这里,了解更多关于 Teambition 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