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书」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心心念念的李广杏到了,朝夕相伴的自述也看完了。盖上书本,吃着杏子,感慨生发。这一期分享的是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其中一篇《李广杏,人间好杏》,讲述了让樊锦诗和敦煌人们特别喜爱的水果,在最艰难的时刻让大家一年一度等待来的一点甘甜美味。
“七月的敦煌,正是‘李广杏’成熟的季节。每次她来的时候,手里都会提上一袋子洗好的‘李广杏’。这是敦煌才有的水果,是她特意在当地农民那里买来的。”
嘴里尝着同为欢喜的美味水果,手里又反复翻看着看第一遍时划下的重点和写下的只言片语。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被授予为“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领奖之前,她竟然毫不知情,身上着一件像样的毛衣,还是双胞胎姐姐打的,就与主席握手,就上台领奖了。
一个弱小的女子,差点死于小儿麻痹症的女子,又是到底怎样在戈壁大漠中,挑起了守护莫高窟的重任?这其中又有多少艰难,多少阻碍?
这本书历经四年多完成,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口述,北大的顾春芳老师撰写,写从她出生到一辈子与敦煌相守发生的很多事情,也是文物保护的传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当看到她在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坚定不移地与权贵斗争时,小米在一旁写下这八个字。
小米本科是学旅游管理的。读书期间,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调查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情况。如何做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也是很值得开发者、当政者和学者专家最要考虑的问题。
可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真假难辨,依然屡禁不止。而樊锦诗院长敏锐的洞察,开放的思维,让“数字敦煌”给出了最好,最前沿的答案。
2017年夏天,正是李广杏成熟的七月,小米和家人一起去了敦煌。一路上照顾老的小的,完全没有做功课,加之路过达坂山进青海门源时,她有高原反应,人也一直不舒畅。
到戈壁荒漠无人区时,又差点路遇劫匪,总之一路还是顺利,但又充满枯燥,抵达敦煌时临时预约了四个洞窟,进了游客中心便被引着直往核心景区而去,回来后也没再进入数展中心,便开始赶往下一个点,真心遗憾不已。
进洞窟时,人特别多,几乎每个洞窟都是一路走一路看,只停留了几分钟,完全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在看书时几乎与旅游记忆对不上号,真真是可惜至极。“一定要再去一次,去那儿住上几天,好好看好好感受。”小米在一旁写道。
是的,原来所有这一切,都是历经千辛万苦完成,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抢救与焦灼中的探索。所有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因着白日里有工作,晚间要陪娃的缘故,基本上只能在午间休息和晚上睡前,还有周末才可以连续阅读。
前前后后可能读了两个多月。刚开始读的时候,和办公室的同事分享,她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是头条优质内容贡献人。
当时她建议看完前半本就差不多了,因为前面讲她自己和先生多点,尤其是老彭。“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多美多深厚的一段感情啊。
但小米还是从头到尾看了下来。果然,只有坚持到最后一篇,才可以真正知道,什么人才堪当“敦煌的女儿。”
其实说是自述,实际上这本书,大多数文字,并不是讲她自己,而是一代又一代,敦煌的守护者的志业和坚守。
最后一篇《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小米看得泪流满面。“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规律。其实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人生有许多遗憾无法弥补,真正让人感到恐惧的是不知心归何处。”
敦煌守护者,对于长眠在宕泉河畔的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一代守护者和传承者而言,均如敦煌壁画中的佛教人物一样,经历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断超越、获得智慧的过程。樊锦诗院长也找到了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她有很多次筹谋着离开,又一次次不得不留了下来,最终守在这里,熔炼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一定会再去敦煌,一定会重新阅读这本书。 她没有资格写书评,也不推崇快餐式阅读,便以此文做一个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735/714fe23795bf23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