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宗教、人性、心理教育大学生活

始于亚当夏娃的原罪是什么?

2017-04-14  本文已影响111人  王东呈
花是花,花非花,花仍是花

昨晚来自美国的一位基督教朋友来家里玩,探讨到一个信仰的核心问题:神的存在形式时,他提出了亚当夏娃的“原罪”到底是什么?

我用英语尽力表达了一通,现用汉语简述如下:亚当夏娃的原罪就是分辨美丑、分辨善恶、分辨智愚、分辨高低、分辨雅俗的那颗分辨心,并且自我执着于这个分辨心。

他表示赞同。

我继续说,人类可以回到亚当夏娃原罪之前的状态。但朋友说,那不就回到无知幼稚(innocence)了吗?

他的这个回应也很像我的一位哲学教师朋友的反应。于是有必要对此说明我的意思。

我回应说,回到亚当夏娃原罪之前,确实是回到天真的状态,但自己那可以分辨的智慧并不消失,反而清明,于是并不幼稚。回到原罪之前是回到完全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分辨心的状态,回到清晰朗然的观照中。

比如看到月落、听到乌啼,没有更多的遐思和对意义的追寻,仅仅是看月落、听乌啼,仅仅是看和听,仅仅而已,就连“那是月亮、那是美的、那是乌啼、那是悠婉的”等这些判断都不造作而生,仅仅是看、是听,而已。那一凛朗然,就是那原罪之前的状态了,没有更多念头,就那个一观而已。那就是原罪之前的状态。那个状态是一种宁静,一种无忧,一种纯然而然的自在,没有观念的牵引。如果有观念冒出来,也能够清晰的察觉到极其细微的念,清晰看到那个念的升起和消失,自己却不被念头牵引。

然而一旦产生了分辨心,并执着于那个分辨心,就极易推出观念,美的就会贪爱、赞叹,丑的就会厌恶、批评,从而引发情绪起伏,甚者就会忍不住情绪的过度起伏,从而引发行为、语言的偏颇,甚至恶言恶行。

当然,这个分辨心也有它的意义,就是处理生活中的诸多事件时必然用到分辨心。什么对,什么错,心中朗然有数,而这个对错由于来源于自性,于是自我规则建立于此,不再需要法律、道德的约束甚至不再需要神的威慑也自愿遵从自然而来的这个自性之规。

一个人的想法、语言和行为如果是受到某种外在力量,包括礼俗、道德、长辈威慑、神的威慑等管控而生活的,那么这个人的灵魂就是渺小而不自由的。然而这个不自由终归还是当事人自己的人生问题,他可以借由书籍、艺术、文化、冥想等诸多形式突破出来,突破出来之后,他回归自性后,自己就自然而然遵循自性的自然规则去生活了。这也就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让人成为真正意义的自由自在、自主独立而有内心自然本性法则的人。这种按照自然规则生活的人并不一定住在山野,他可能会住在闹市之中,因为生活的环境对他来说仅仅是环境,不做分辨心。但他仍然会偏于选择清静和简约之地而安住。至于原因,一是为了安住在自性中,一是为了他人。但这个原因对于他来说可能仅仅是应对他人的说法,对于他自己来说,并不会升起一个“为了什么”的心念。生活就是生活,不是为了什么而生活。但并不是说他没有思考过生活的意义,而是他已经把生活的意义经历了长久以来的深度思考,彻底思考透彻了。

那个自性规则,可能在世俗的目光看来反而觉得很奇怪。比如,他可能并不会将自己的孩子很早就强行送进那种管控很严或过度启蒙的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当然,对于世俗眼光看来,幼儿园和学校并没什么不好,那是因为世俗的判断标准是“大家都这样就是对的,一但不和大家一样就是错的”;而以自性为标准的人却不会苟同于这个判断标准。他会有自己的标准并且完全按照这个标准去生活。对于他的自心来说,他对一切人和生命并不做分别对待,但在生活中,他会根据身边人的心灵层级和相互关系进行有分别的对待。

亚当夏娃原罪之前的状态就是天堂。天堂并不是死后才能到达的地方,如果认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说明生前并不能全然包容这个世界的一切,也就是说并不认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本就是天堂。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不是天堂是因为自心的这个分辨以及对这个分辨的执着。而原罪之前的状态是一种全然的包容。这种包容就是全然之爱。但并不是说这种包容就意味着要去关怀所有人,这种包容是一种心性的状态,不是行为、语言的状态。心性本体对一切人,不论是愚痴者还是智慧者,不论是邪恶者还是善良者,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有着等同的爱和祝福;但在言行和思维处事上就有不同对待了。我们总不可能见到谁都可以拥抱啊。

我问及美国朋友:在你的认知中,你的灵魂和上帝是一(One)还是二(Two)?

他说:Two。

我说:我可否把大海比做神,你的灵魂是一个海浪?

他说:可以。

我继续问:那你和神是一还是二?

他思忖一下,说这个比喻很有趣。

这个问题:非一非二,是一是二。需要进入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这个问题,可以帮我们进入原罪之前的状态。然而最重要的是把那个自己强烈认为存在的自我详详细细追问出来,基督教的朋友已经突破认知身体不是“真我”,他们相信灵魂是真我,但这仍然需要继续细细独自探究:我的灵魂是什么?他有多大?他是我的念头和思想吗?灵魂既然存在,它在哪里?身体外边,还是身体之内?它的形态是什么意象?我和我的灵魂是否还有一个主客对立存在的关系?

最终进入原罪之前,仍然需要时时刻刻的清醒和思想的沉淀,追问自己行为的动因,追问自己念头的源头。那个原罪之前的状态很容易进入,但常被观念、思维和意象囚禁住,出离囚禁则见实相,实相无相。最难的是遇到生活境遇还能清醒觉照。所以需要每天留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学习保持觉照。

朋友指出:周日的教堂是非常重要的。

我说,我只是根据我学生的内心志向推荐他们所去的地方,我曾经带着喜欢基督的学生去教堂,带着喜欢佛教的去寺院,介绍喜欢儒学的去找儒家老师,介绍喜欢伊斯兰文化的去穆斯林教堂。当然还有喜欢瑜伽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虽然我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真心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但如果有,也有可以推荐之地。但我都会对他们说:不论去哪里,最终的那一步仍需要独自一人去突破,淡泊和宁静是突破的重要前提。

我继续说:神在教堂里,也在教堂外,神甚至在妓院、赌场、大街上。而对于我来说,我所在之地,就是我的教堂,没必要再另去一个专门的教堂,不过我并不拒绝去专门的教堂。

吃过晚饭,送客至楼下,夜空,路灯,通明。朋友说,会为我祈祷祝我早日找到神。很可惜,当时顾着看夜空,仅仅回答了一声谢谢。现在补个回答:在,在呢,找了很久了,原来并不用找,找,就迷失了。

灯火阑珊处,朗朗一真心,

何来浪花生,何来海深情?

自他皆无为本来,自他皆有行世中。

多言一句仍是错,不言又违海无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