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我读了三个月
在一间堆满各种物品的仓库房里,我合上书本,摘下耳机,看了一眼手机,2018年2月11日中午11:45分。历时三个月,2017年最后一本书,2018年第一本书,终于看完。
2017年11月17日收到这本书———《围城》,到现在2018年2月11日,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因为工作原因平日里没有太多的私人时间拿来看书,但还有更多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太懒,断断续续抽时间看了这么久。
在这三个月里,在大理看了一些,在丽江看了一些,在南宁看了一些,在家里看了一些,在机场里看了一些,在飞机上看了一些,在火车站里看了一些,在动车上看了一些,看着看着,终于把它给看完了。
昨天晚上失眠有点严重,怎么听歌怎么睡都睡不着,一直到凌晨两点。因为之前一直都有看书看着看着就自动睡着的习惯,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既然听歌强迫自己进入睡眠状态不管用,那不如试试看书怎么样?于是乎凌晨两点多,起来打开台灯,拿起放在枕边的《围城》(自从我开始看这本书的那一次起,它我就一直把它放在我的枕边,但我基本没有在床上翻开过它,因此更多的时候它是属于失宠状态,突然觉得我有点对不起它),翻到书签存档的那一页,继续接着阅读起来。还有最后五十多页纸,本以为天亮之前就可以把它给读完了。没想到,那个不好的习惯又来了,刚把《围城》小说正文给读完,正打算接着读附录里杨绛先生写的 记钱钟书与《围城》,想看看杨绛先生在后面都写了钱钟书和《围城》些什么,刚开始读起来,失眠就被困意给彻底击败的支离破碎不复存在了,直接倒头就睡,早上起来的时候,手里还捧着书本。
起来后发现台灯亮了一整晚没关,这个地球仪复古台灯是我前几天买的,我一直都很喜欢复古风的东西,台灯摆在床头柜上,床头柜上堆放着十几本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一直都跟朋友说我有买书的习惯,没有经常看书的兴趣,这些书是我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面买的,之前那个公众号有个活动,征集100名会员,只需要充值九九块钱就可以成为会员,然后这一百名会员可以一天免费领取一本书,可以连续领取365天(也就是一年,但是每天只能领一本,不能积累三五天再一起发货),当然,快递费是自己出的,每一本书的快递费是10块钱。到现在为止我一共领取了将近60本书,不过我一本都没有读过。当时是别人推荐给我看的这个公众号活动,我当天晚上就报名申请了,也不知道后来那个人也报名了没有,而《围城》这本书,正是那个人送给我的。
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评价,我也不知道你们对它有怎样的评价,但至少在我的心中它是一部很不错的长篇小说。我很喜欢后面附录里杨绛先生写的两句话,她写到:
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
创作的一个重要成份是想象。
之前对钱钟书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写了一本书叫《围城》,就比如我只知道沈从文写了一本书叫《边城》,只知道徐志摩写了一篇《再别康桥》,对他们的认知,只有仅此而已。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文艺青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比较肤浅的人,我很少可以从所读的书里面吸取任何营养,就跟我看电视、看电影一样,看完了两天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也不会像别人所说的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它经过一段时间会留在你的脑海里沉淀着,当哪天你需要它了,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在你的眼前了。我没有这种感觉,读完看完后我就基本什么都不记得了,只残留了一丢丢在我的记忆里,印象会很模糊。可能这是因为我记忆力比较差,可能是因为我读过的书比较少,看的电影不够多,积累的知识量太少,也可能因为我太懒,不然怎么会一本书需要读三个月才能读完呢,嗯,没错,一定是因为我太懒,没错,一定是这样。
看闻了杨绛先生笔中钱钟书的一生,才知道为何钱钟书能写出这本《围城》,虽说《围城》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作品,但不得不说书中和作者现实生活中相似之处实在是太多了,难怪作者在《序》中写到: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要想创造出一个合格的作品,一定要具备这三个要素:
个人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
我也有一个成为一名写作者的梦想,然后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以前的我,虽然读过的书没有别人的一年100本那么多,但偶尔也会一个月读个两三本。可是再看看我现在,三个月读一本,可能以后还会更长时间读一本。因为太懒,2017年最后一天本来是要给自己写一篇2017年年终总结的,结果拖到了2018年一月一号半夜才开始写,又因为自己太懒,写到不到一半就搁下笔跑去睡觉了,后来就一直这么拖着没写,直到最后干脆直接删掉不写了。因为自己太懒,曾经拥有的腹肌人鱼线现在也舍我而去跑去别人家里去了。因为自己太懒,很多事情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