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自己
看完了《巨婴国》的精简本,核心意思是:中国人,包括你我,欲望被严重压抑,同时无法正确地排解因压抑带来的负面情绪,引致自杀、家暴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方案是:做你自己。
想到孔子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既然要做自己,就意味着让欲望肆意流淌,任性而为吗?显然不是。极端的性善论者,可能认为婴儿才是善的完美化身。当他们来到人世的时候便沾染了人世的污浊,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坏。但人类社会是有规矩和准则的,善与恶,不过是用这些标准来评定所得到的结果。婴儿对人世一无所知(不讨论转世感应的特例),怎么可能刚好就符合社会的标准呢?我们普遍推崇的圣人和仁者,无一是像婴儿那般天真烂漫,而都是历尽红尘方能悟道。如果婴儿真是至善,那何必接受教育?
但是,小孩比大人纯洁、善良、少算计却是事实。尤其是在幼儿早期,他们都还没掌握人类的一个重要技能——说谎。他们对所有人都是绝对真诚的。这么看来,比起大人们尔虞我诈,小孩确实更能符合“善”的标准。
因此,必然是在婴儿到大人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个阶段,即初步了解了社会规则,做出的事不至于出乎意料,至少像个社会人的样子;又还没达到利用规则的层次,没有据此伤害别人利益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小孩,便接近了我们所说的“善”。
孔子一生追求,直到去世前三年才达到的境界,就是这种几岁小孩的状态吗?我看不是。孩童所表现的“善”,是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善,他以为社会本来就是这样的,以为所有人都是按照这套规则行事,却不知世人大多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只是服从于被教导的规则,从不知道有逾越规则的可能。他们心中天然地没有恶念。但也天然地,心中没有善念。无善无恶。
而孔子追求的,是看过世间百态,品过酸甜苦辣之后,知道何谓恶,然后再摒除恶念,保存善心。儿童所展现的不过看上去像“善”,因为那时根本还没善恶之分,只是与大人的恶比起来,才显得善了。孔子要“从心所欲”,首先要知道“矩”是什么,怎样的行为会“逾矩”,然后再根据“矩”来训练自己,直到形成习惯,再也没有“逾矩”的想法。
听上去不就是洗脑吗?我们要的是做自己,不是被社会规则磨平棱角。但没办法,我们是生活在社会里,我们必须磨平天性中的一部分,以便更好地和其他人合作。现在中国人的问题是,磨得太平了,磨得真的是“不逾矩”,把自己都磨出毛病了,失去了“从心所欲”,然后终有一天爆发,毁灭自己,毁灭身边的人。
所以,做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在符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个性。
但社会规范又是个模糊的东西,想象它是一个圈,一个有模糊边界的圈。你如果真的“尽可能地发挥个性”,非要在圈的边界上徘徊,那你必然会踩到圈外,必然会被认为违反了某些严格的规则。但这时我们又知道了:成功=熟悉+意外(能想到这个实在很意外)。说明,你大部分时候是在圈内的,偶尔踩到圈外,不仅不是坏事,反而会使你显得更有个性,更有魅力,你自己心理也会更加健康。这是我们的天性所决定的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