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格局的修炼意识流文学

家书里有什么---------读《亲爱的安德烈》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33人  森羽海

“家书抵万金”-----------题记

引子

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爱不等于喜欢,不等于认识。”小男孩安安不见了,十八岁的安德烈像陌生人一样盯着你。本应从此天涯淡泊,漂萍离散,正因这份“不喜欢”“不认识”的这份厚重而真实的爱,三年的家书,开始了。

安德烈是中德混血的国际生,龙应台是来自台湾渔村的难民。一母一子,电话上的通话莫非是“吃饭了吗?”“嗯。”“最近好吗?”“嗯。”

……

于是他们“各退一步”:安德烈不说德语了,龙应台不用中文了,用英语通信,再用越洋电话探讨。三年时间,篇篇如此。

因为他们越来越远了。有多少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渐行渐远,形同陌路。记得曾经一张阅读卷把《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二文放在一起,两文分别是小时候的安德烈和成年后的安德烈的故事。

那个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放学路上一边玩一边走的安安,到,《目送》里同路也不坐一辆车的安德烈,经历十年,却是两个世界。

傅聪去波兰留学了,傅雷两口子一下子觉得身边空荡荡的。他们哭红了眼睛,操碎了新,彻夜难眠,因为傅雷头一回离家那么久。那么远。于是接连不断的家书,一封又一封,思念、担忧、鼓励、开导......

傅雷从小严格要求儿子傅聪,当他儿子不再是那个一边练钢琴一边看小说的傅聪,而是有着“克里斯多夫”精神的留洋艺术家时,傅雷每天要工作十几小时,巴尔扎克、伏尔泰,等着他向国人介绍,却仍腾出五六个钟头给远在波兰的儿子写长信。腰酸背痛,身体虚弱时,也不忘与儿子“长谈”。

我得到机会去英国参加夏令营,我们一家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叫“大陆那一头”,每天,我会发照片,发长长的日记,告诉他们新鲜事和风景,他们也发长长的语音,告诉我该注意什么,也说说彼此的想念。虽然隔了一个大陆,但我们的心彼此靠近。

有谁想到:家书,便缩短了距离。

有多少人和朋友厮混,却忘了家乡的父母?大家彼此爱着,却无法述说,“不喜欢”,“不认识”的爱,越爱越让人心寒。

那么遥远,那么陌生的爱,是否也需一封家书,一字一句地述说,一点一点的靠近,磨合?

在中国,许多方言里连“我爱你”的表达都没有。含蓄的中国人,最需要的,便是这家书了。“马上相逢无纸笔”“乡书何处达”“欲作家书意万重”.......

家书里有的也莫过如此了:爱,说出来。

龙应台、安德烈。两代人,两国人。三十年,东西文化。按我们的话说,是“代沟”。随时光与年龄,沟,越裂越宽,越裂越长。

在36封家书里,他们谈文化,谈政治,谈观念,谈生活。

安德烈和龙应台在家书里谈着艺术,谈着生活。我和父母也谈艺术,饭桌上的时光大多被我用来批判某作家或某作曲家,那样的时光,大概是“漂亮”的了。

那天,我给我爸发微信,提起《水浒传》,觉得它算不上名著:梁山泊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我批判“男权主义”,认为作者太偏激,宋江的“替天行道”如果滥杀无辜,那就不算正义,为了赚秦明上山,他们甚至杀了秦明妻小父母......然而我爸认为这是施耐庵是勇于挑战权威的人,他敢写这些反对官僚腐败,提出“官逼民反”,他用笔做武器,写明林冲等人的落草是被腐败官场所迫,写的是强盗无恶不作,实则写的是官僚统治的封建社会之黑暗。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观点,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水浒写的是强盗,虽然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却也是官逼民反,迫不得已,他们的宗旨是劫富济贫,出发点绝对是光明的,只是作者的方式有些血腥,男权主义也不可否认。平时哪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好好探讨,哪有什么心情可以把心敞开呢?因着你一条我一条的信息,我们“碰撞”了。

他们谈香港,我才发现香港这个拥挤的都市没有“慢生活”,却有“快文化”——我记得香港的朋友请我们吃的晚宴,连着地铁站,挤得桌沿贴着桌沿,临桌胖叔叔扯着嗓子讲粤语笑话、唱张学友的歌懂。龙应台认为香港有很多谁都学不来的商业文化,别有味道;安德烈认为香港就是个“没有咖啡厅”的快捷城市。

他们聊音乐,安德烈爱嘻哈,龙应台说自己根本接受不了这些没有营养的音乐,两人出现了“意见分歧”。最后安德烈发现有一些嘻哈摇滚的确低俗无聊,而龙应台第一次仔细听了几首流行音乐,不得不承认一些歌曲也像诗一样美丽。

不同的观点,在母子的笔下,碰撞、再结合成更全面的新观点。

似乎是格格不入,当仁不让,但这原本可怕的“碰撞”,却因亲子之间的几封家书,一点耐心,让着“碰撞”显得美丽而和谐。

一来一往的家书,诸如此类的文化的冲撞,还有许多。就像化学学科里的化学反应,不稳定的分子离子碰撞,然后借着催化剂形成了更稳定的物质。

然而,家书就是这催化剂。

他们彼此倾听,彼此问候,学处世之道,学艺术修养,老一辈的深邃,新一代的活力,在家书中交织、晕染、放光......

傅雷的家书里,父子谈论着莫扎特的音乐,肖邦的精神,存留不多的信件中,也时不时流露渐渐成熟的艺术看法。作为局外人,我也对音乐有了更多的理解,也信奉“音乐即人格”。

家书里有什么?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流露的是个人品味,处世之道。

傅雷要求傅聪写信时书写清爽端正,并教导他做人做事也应该清清爽爽;多次问起他弹钢琴时身体是否摇晃的厉害,是要他做事稳稳当当;对爱情,要忠诚;对胜利,要谦虚;对失败,要乐观;对困难,要坚强;......

白岩松是央视的犀利名嘴,但在他写给他儿子的家书里,却告诉他不要争第一,不能太好强争胜,要“爱音乐”,爱生活;于丹告诉女儿,成长比成功更好,及格比优秀更有潜能......

《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有一部鲜为人知的小说《橙色女孩》,乔治的父亲,身患绝症后,他还只有三岁,于是他的父亲在摇椅里、玩具汽车里藏下了许多信,十四岁的主人公乔治在父亲去世多年后找到了这些家书,关于爱情、关于生死、关于青春,讲述了父亲与母亲不离不弃、平平淡淡却又美丽动人的爱情,又讲述了如何在生离死别之际学会平静......于是乔治,一个青春期的男孩,竟为之动容,落下热泪,并暗暗发誓,不辜负父亲的希望。是的,父亲没有看着乔治长大,但他用家书延续了自己的生命,教会了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哲理,只有用家书才能讲的、情深意切的道理。那天看着这本

“闲书”,却发现家书里的一切,对我的人生,对我的成长,竟不可或缺。

家书,写给孩子,当然毫不保留,希望把一切都告诉他。父母不会陪我们一辈子,但也许家书里的世界会影响我们一辈子。一封家书,会给我们新的成长,更成熟,更平静的长大。

尾声

一代苦难中成长的文人,一代思想开放的年轻人,认识了彼此的内心。不同的浪漫,不同的情调,不同的欣赏,一刹那碰撞后,成了不一样的烟火,这两代人,认识了,喜欢了,收获了不一样的见解,了解了这个复杂的世界。教科书上没有的生活哲理,另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丰富了我们的生命。

不再是一个人了。彼此了解,就拥有了彼此双份的世界,双份的养料。原来彼此了解之后,就不用怕彼此越走越远。我们的世界,有了关联。

安德烈说,要“瞭”我、“问”我,不要在爱里放太多“糖”。就像安德烈“回敬”龙应台的嘘寒问暖时举的例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在他妈妈太多糖的爱面前马上变成了小乖,叫他“小鲍比,让他“别不乖”,把他的音乐制作人“吓了一跳”: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让人啼笑皆非。

家书里的爱,不用满纸写满“我爱你”。那样的家书,字字句句都太虚无。诚心的“问”你、“瞭”你,便是最好的述说方式;愿意用彼此的默契去填满那两代之间的

“沟壑纵横”,也是述说爱的最好方式。

在家书里,一言一语、循循善诱,教孩子怎么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怎么面对高山低谷,风雨挫折。家书,父母呕心沥血的期盼,而我们,更应该细细品味,一生持守。把家风,把美德,传承发扬下去。

那个“野火”怒骂社会的龙应台,没有忘了家书里有什么,她以心相守,守着两代人的默契,两国人的异同。

家书里有什么?一定很少人去研究。它贯穿两个时光、两个空间、两个心灵,使你愿意付出一切去兑现。完全不同的两代,在家书里,因为它,有了同步的心跳。

一封家书,便是一个,两代人的宇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