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你,另一个自我复活的地方非洲鼓古典音乐

魏叫小兽:离开考卷,我的世界充满音乐。祝高考顺利!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2人  魏叫小兽

再过几天就是高考了,首先祝愿每个高考生都能摆好心态,发挥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

- 01 -

高考很紧张毋庸置疑,虽然社会大众已经把高考功利程度降到了最低,可在人们心中,高考还是难免和未来搭上一座直达的桥梁。

我已经早过了高考的年纪,可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再次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台上一人踱步台下所有人低头安静做题目的教室。

关于当时考些什么内容我全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只有的血脉奔腾的心跳,频率绝对胜过在鼓上如颗粒感明显的密集滚奏,和还有考前100天的紧张压迫感。

可以说高考是我这一辈肾上腺到达最巅峰的时刻。就算现在再把我丢到考场里,我想我的的心态仍然不会有任何的减弱。

如果时间能再奢侈一点,再多倒退回十三年。我想变化身教育部长,给高中三年变个样子,变得让我喜欢的样子,还有即将要走进考场的学生,都不再恐惧读书和高考。

具体怎么变化呢?简单一句话讲,变模式化教学为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有可能重新改变你看待学习生涯的心境。

- 02 -

在讲之前,还是先来说说模式化教学。

高考三年的教育体系就是典型的固定模式,叫应试教育。

每天固定的时间,上满固定时间的内容,再加上固定的课间和课后晚自习模式。

细化到内容上,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所学知识内容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学《出师表》学三角函数,代表隔壁班也在学,楼上的同学可能已经早就学过。

每一个知识都是为了将来雷打不动的4选一,判断题。不能落下任何一题,因为现在做的,有可能在未来某次测验中,就会出现。再加上老师多次强调,测验的时候每一分都关系重大,两分的差距有可能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么你读过的每一个字,我也都要瞄一眼,你做过的题目,我也要想方设法做得出。

为什么那么多考试作弊的,因为我们大家的正确答案都是一样的,你的可以运用到我的考卷上面。

通过谁能够把标准答案都天填出来,作为筛选机制,正确率高的的同学自然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晋升空间。

对这种几百年一成不变的应试教育体质我感到厌倦。

十年过去,闭着眼睛都能够嗅到现在的校园和当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味道。踏在校园的每一块砖上,都在体验具有高度还原性5D场景。

除了墙壁重新粉刷和植物数量,身上的着装,其他几乎都一样,我开始担心下一秒就会我们以前的某个校领导了。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走出校门的我养成的后遗症就是,看a4纸像卷子,听到带嘀嗒的钟声,就能精确无误感知还差多少分钟就满45分钟,脑后自带反跟踪雷达系统,随时感知班主任的不定时乍现。

- 03 -

探索模式

美好的回忆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的宝贵,特别在这个青春飞扬的年龄,往往回忆起来苦乐参半。

而探索模式学习,或许能让高中三年其中多一点乐。

探索式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存在更多的未知。

未知能让人时刻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激活大脑皮层的活动神经,去探索未知神秘的领域。

虽然在考卷上,各种题目变着样子的出现,看似在探索解密,其实只不过把曾经学过的知识块,重新随机排列的组合,最终找到最适合纸上这一题的排列方式,还是模式化。

现在很多达人看初中的奥数题目仍然像在看天书,可比我小了十多岁的学生,能够轻松做出来。并不代表小孩子比达人聪明,只不过通过训练,小孩子找到了破解类似级别题目的套路和模式。

我隔壁家有个小孩子,成绩很好。她妈妈有事没事就在校内宣扬她儿子怎么爱读书,有耐心。每次做题目看书都两三个小时。有一次我去他家玩,看见他做题目之余打开电脑玩系统自带的扫雷和纸牌,一玩就停不下来,我问他:这么老掉牙的游戏,你怎么玩得这么津津有味。 他说:一直做题目太耗脑力了,还是玩纸牌比较轻松。

你看,就连这种最低配的游戏,都能够勾起学霸的兴趣。原因并不是因为纸牌和扫雷难度多么好玩,因为他每玩一把牌顺,序都是随机打乱的,造成无穷无境的解题方式,每一次的重来都和之前所有的把数不一样,让人永远不知疲倦,越玩越上瘾。

而做练习题目,每一次陷入思考,其实大部分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在脑内翻阅找寻之前学过的知识,拿出来重新拼凑。可以说每一次得出的答案都在意料之中,没有惊喜可言。

虽然揭开题目正确答案的当下非常的开心,可对接下来的题目帮助有限,因为这个成功并不能对下面的题目的解答起到启发。所有的题目平行排列,各自享有独立的成功几率。

就像一枚硬币抛了三次都是正面,是不是下一次就很大概率是背面,或者已经掌握了抛出正面的经验,能够控制硬币展示的走向。事实是,不管连续拋中多少次正面,下一次正面背面的机率都是百分之50。

只要错误一次,有可能会瞬间一扫前面的成功经验,倍受挫折。

而探索未知的领域则不同,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是全新的领域,每一秒都充满了惊喜,

我不知道下个盒子里面会跳出什么东西,但是通过周边环境给出的一些线索,就可以或多或少的推断出结果,如果这个结果恰好和我的想法相同或者类似。那么大脑因为成就感而产生的多巴胺,足以让我们忘记疲倦产生愉悦感。

看到朋友圈经常有人晒去哪个地方旅游的照片,风景美得如同艺术家笔下的仙境,我们就想亲身去到那个地方体验一番。为什么?看看照片不就可以了吗。因为总觉得,除了视觉的满足,肯定其他的感官也一定会是前所未有的感觉,恨不得立刻就要订机票出发去到那个地方。

因为存在未知,但根据已知线索又能够大致推断出结果,这个就是探索的吸引力。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古人通摸索、体验、试错,达到抵御风险、收获资源的作用。也就是说从丛林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离不开探索,探索是是人类进化最基本的本能。

- 04 -

那么怎么才能把探索体系运动到读书里呢?

这里列举几个可操作性方法:除了之前说过的制造未知,还有跨界教育,增加奖励,赋予使命感

一、制造未知

我们知道,一个学期的计划安排,每周的课表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已经固定好了。第一天语数外,第二天数理化,第三天历史、生物还加个体育。于是从上课的第一天到四个月后的最后一天,你将会知有的道每天的课程安排,没有惊喜。

如果试着变一下呢,比如在一定原则下,由学生和学校一起参与每周的课程排序。以一周为单位,每一周的课程都相比上一周有不同的顺序排列,而且每科的课程数量都有微调。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学生就会对下一周课程是什么样子,有了期待,期待下周自己喜欢的那门可能会多个几节。

当然固定有固定的好处,学生可以有的放矢的预习课程内容,而且有的同学也喜欢,“说好了这周有三节体育课,那么就定好不要反悔了。“但即便是这种喜欢,也只不过是为不喜欢寻找安慰罢了。

二、跨界教育

刚才说的是课程的顺序,再回到学习的内容上呢。学校里老师、回家后家长,强调最多的: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知识点记牢,这样考试才能考出好成绩。

而且每过一段时间的测验也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学生心里难免会把学习的目的和考试题目联系在一根绳上面。

其实,进入社会以后我们才知道,之前所学所用都是那么的宝贵。才感悟到,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受过正规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相比,一比就能够看出明显的差别,不管是谈吐还是行为举止,而当我们想要再回到过去却已经来不及了。

老师教我们不要从小养成功利心,可高考又直接间接的成为了功利的选拔机制,想不功利都不行。

有没有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就提前灌输这些到学生的脑子里面呢?

说:读好书讲来就有钱买车买房子,懂了很多学问可以吸引异性,自身价值提高会结实很多的优质人脉。当然不能这么直接,因为学习的宗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怎么可能讲现实。但可以变相的传达这种观念。

方法是跨界教育。

假设我是教物理,我可以不可以用他来解释体育课的跑步,每次步伐跨出多大的角度,最省力也最快速。打篮球的抛物线,通过科学的计算,得出多大弧度的抛物线最容易命中蓝框。

学习语文,除了运用在写作文上,在生活中买水果想少花点钱或者请求别人帮忙,懂得以礼貌的语言说服别人。不会出现冷场,被别人小看,欺负的情况。

学好数学几何以后,逻辑思维能力会比一般人要强,那么像下棋、打牌、电子游戏,等竞技娱乐活动自然能胜率更高。

数学还可以让我们杜绝生活的赌博性行为,根据统计学的,买彩票夹娃娃、小卖部吃零食集卡片等都是愚蠢的行为。因为那种中奖的概率几乎低到跟晴天被雷劈中一样。

学好生物,我可以试着独自养一只猫,照料它的日常起居,懂得他的病理情绪。

能够想到的跨界实践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把所学只是兑现在相应科目的考卷上面。纵然100分人人都想要,可生活中的好处超出100分的好处要多得多,甚至是1千分1万分。

如果说考试成绩在推着学生往前走,那么跨界实践就等于在学生身上打了一针兴奋剂,不用催不用赶,学生会上瘾一样迷上学习。

要是光学习了一门功课,我就打开了很多山新奇的门,那么以后要是哪个家长说“该上床睡觉了”“出去找同学玩去”学生会回答“不,我还要多学习一下”岂不是让人翘首以盼的。

三,增加奖励

要知道上学读书其实要比上班辛苦,因为上班上到一定程度,基本人就习惯,象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去辍学打工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不包括每天上课打酱油的同学)。

上学要应付那么多的考试,除了体育课之外,每门课包括课后自习,都要投入大量的脑细胞。

我记得以前上学,每天好像也没怎么动过,坐在凳子上一整天,可一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躺床上,倒下去5秒保准睡着。

现在都说上班多么多么辛苦,下班起码有精力排队等地铁,在地铁上看手机。可见上课的辛苦成都等同于上班。

奇怪的是上班有工资,读书什么都没有,虽然说充实的自身,没有东西进口袋到底少了点干劲。

我的不是说要像上班一样,魏读书给予报酬,可以作为借鉴。

这点各大中小课外兴趣班做得非常好,学生每上一节课会得到相应的印章,印章多了可以换橱窗里面的奖品,学生上课自己然就积极一点。

奖励放半天假,怎么样?不需要太多,就半天,。或者奖励小卖部的早餐酸奶,校车接送如何?这样的一些小恩惠,一定会有很多同学为之疯狂。

就好比公司年终奖,如果这一年干得好,年底就会有奖励,虽然不知道是什么,这种一定会有的未知惊喜,最值得期待。

而且评估机制不一定需要通过考试,可以看谁表现比较积极。比如一周内上台次数比较多,无迟到请假,同学口碑较好,主动申请班干部之类。

学习这种体力加脑力的付出,本来就应该得到即时的回报,而不是把大饼放在如梦境般虚无缥缈的未来。

奖励机制的建立,相信高中三年一定会重新定义为愉快的时光。

4赋予使命感

是什么让员工拼命的工作,主动要求加班?是工资吗?不一定,有可能是老板给员工赋予了使命感。人一旦有了使命感,就会把事业堪称自己的一部分。

这点我们的民国总理做得最好了,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几亿的中华女儿的身体里面都灌入了满满的报国之志。从此开始,他们读书都不再是为了考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国家强盛,名族荣耀而读书。

“中国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仿佛像子弹一样上进了自己的脑子里,随时可以把所学用在战场上,把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

那个时候的学生读书,从来不觉得是件痛苦的事情,从来不需要人拿着鞭子督促,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祖国的一份子,强健了自己的身心,就等于为祖国的强壮增添了砖瓦。

学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读书的自主上进力倍增。学生心里想着,我今后走出去,代表的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学校,我光荣了学校就光荣了。

个体能量放大了,举足轻重,自然会激发自身的责任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