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

只因为我懂,才有这一场无法言说的痛

2018-12-09  本文已影响1人  木虞煲娱汤

今天,薇姐跟大家聊一聊《狗十三》。但在聊电影之前,想给大家先讲个故事。

我小的时候,家里养过一条狗,叫“黑虎"。

它出生三天后到我家,眼睛还睁不开。

喝过人奶、牛奶、米汤、米糊……

后来长大成为了一只高大、活泼、忠心的看家狗。薇姐的小妹和黑虎感情尤其好。

黑虎三岁的时候,偷狗的贼半夜里来,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把它引到了荒郊野外。

他们有专用的工具——长木杆前头是一把有倒刺的刀,割一下,拉掉一块肉,狗痛了会一直跑,直到被抓住。

黑虎很聪明,它被割以后是朝家里跑。第二天早上,我们发现它死在院子里,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我家附近有一个嗜吃狗肉的人,闻风而来。

用150块钱买走了黑虎。

我们都看到过他在院子里杀狗,剥皮、开膛、剔肉的场景,残忍血腥。

小妹哭的很伤心,她觉得应该把黑虎埋葬。

我没有哭,因为150块钱,在那个年代,够我三个星期的生活费。

但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有些你认为特别珍贵的东西,在其他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这就是操蛋的人生真相。

说回电影。

李玩是一个敏感的13岁女孩。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爸爸再婚,后妈生了个男孩。

李玩曾经拥有一条叫“爱因斯坦”的狗,狗丢了她又心疼又不甘,闹得全家不得安宁。

故事缓缓展开,一个少女成长的经历慢慢铺陈,一种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却很少被察觉的“怪现象”逐渐显露……

李玩还小!?

13岁的李玩,瘦,小男生一样的身材,额头上有粉刺,嘴里戴牙套。她有自己的喜好和个性,却总被家人说还小。

她想去物理小组,她希望存在平行宇宙。自己后悔的选择,在平行宇宙中就可以实现了。

但老师说她该补的是英语。于是老爸替他改报名英语补习班,然后拿钱出来哄她:“听爸的,等你大了就知道爸是为谁好。”

后妈生了弟弟,全家人都选择瞒着李玩。奶奶怕李玩心里不舒服,爸爸又说:“娃们家么,哄哄就好了。”

后来,爸爸想了个哄李玩开心的办法,给她买了一条狗。

又让堂姐李堂来家里给李玩作伴,陪她一起学英语。

这些,都是哄小孩子用的手段。

后来,李玩真的喜欢上了这条狗,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结果有一天,爷爷带爱因斯坦去菜市场,没拴好狗绳,爱因斯坦丢了。

李玩放学回来,爷爷没有说:“对不起,李玩,爷爷不小心把狗丢了。”

爸爸则直接为爷爷开脱:“你爷年纪大了,狗跑了,你爷追不上。”

他们甚至都没有想过去找一找。但李玩不能不找,因为爱因斯坦是她的朋友。

就像《小王子》这本书里,象征智慧的狐狸曾经说过的,

对我来说,你无非是个孩子,和其他成千上万个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无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爱因斯坦对于李玩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谁又懂得呢?

电影中还用“牛奶”这一工具暗示了爱着李玩的众人其实并不懂得李玩。李玩喝牛奶会吐,但奶奶还是会让她喝,爸爸也不知道女儿不喝牛奶,喜欢她的男孩也不知道。

这代表着,没有人真正了解李玩,没有人理解她。

同龄的堂姐也许懂她一点,但是她却有着比李玩成熟的身体和善于察言观色的世故和圆滑,她也是居高临下看待李玩的。

所以有着独立意识的李玩却一直被当做无意识的小孩看待。她的单纯、倔强和自尊,只是被视为娃还小

而小孩就像小树,不修枝剪叉就长不直。所以李玩或者你我,从小就开始被修剪,那些所谓的“个性”都会像横生乱长的枝杈一样被修剪掉。孩子成了供人观赏的盆景,而永远丧失了在森林里野蛮生长的勇气和能力。

李玩长大了!?

丢狗事件闹得很严重。爷爷被李玩不小心推倒,摔伤了脚;奶奶出门去找很晚还不回家的李玩,迷路差点回不了家。李玩的烦闷无处可解,她和暗恋他的男孩一起,喝了酒。

晚归的李玩,被爸爸一通打骂。可之后,爸爸又亲昵的把李玩抱在腿上表示:娃,你长大了,该懂事了。你爸也不容易啊。

后妈出了个主意,又给李玩买了一条狗,还非说它就是爱因斯坦。李玩极力表达这并不是她的爱因斯坦。可是爷爷、奶奶、后妈甚至堂姐,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

但显然李玩并不容易屈服。所以后妈质问李玩:你都这么大了,我能骗你吗?你是跟你爷怄气,还是跟我怄气呢。

把一个小姑娘逼到了她难以理解的复杂场面。

而李玩一直不肯善罢甘休,终于使爷爷心中残存的那点愧疚也消失了。他一改平日的慈爱,对李玩大吼镇压。

也许,家里人真的觉得李玩长大了。或者是认为她长大了。

所以他们对她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爸爸让她懂事,后妈像对待敌人一样质问她,爷爷也训斥她。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李玩的长大和懂事,不管她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

上个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首次访华,发给家里人的信上这样写着:

中国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先老了。街上看到的孩子,多半就只会瞪着眼呆看;他们聪明,人模人样,表情也还愉悦,但是严肃老成得令人难以忍受。

而一个世纪过去了,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许多人还是在制造着杜威口中的老成的孩子。

李玩长大了!。

打骂过后,李玩试着去接受新爱因斯坦。

她努力学习英语,两年后,终于英语考了95分。爸爸承诺下周带她去天文馆。

但当天,他们参加了弟弟的生日宴。亲朋好友满座的餐厅里,所有人众星捧月一样围着弟弟,李玩孤单地处于人群之外。但她这次没有提出异议。

她接受了弟弟,又接受了爸爸的要求,去天文馆之前先去参加一个饭局。饭局迟迟不结束,李玩独自跑去了天文馆。随着她奔跑的脚步,天文馆的灯光一盏一盏熄灭了。

弟弟来到奶奶家,调皮地拿棍子打新爱因斯坦。新爱因斯坦把弟弟吓哭了,后妈就要求爸爸把新爱因斯坦卖到狗肉火锅店。

李玩去饭店寻找新爱因斯坦,遍寻不到。参加英语口语大赛,紧张到忘词。却意外收到了“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证书,这是可以保送高中的。

李玩爸爸非常高兴,给李玩办庆功宴。席间,一位叔叔特地给李玩点了一盘狗肉。在全家人紧张惊讶的眼神中,李玩大口吞着狗肉。

后来,在路上,李玩遇到了走失的爱因斯坦,被新主人牵着,怡然自得的模样。李玩没有相认,而是冷漠地走开了,她说:幸好爱因斯坦没有认出我扑上来。接下来,一个中景镜头里,斑驳的墙上是半张残破的“寻狗启示”——当年李玩贴的。李玩背对着墙,无声地哭泣。

李玩真的长大了。从她吞掉狗肉的那一刻起,从她不认爱因斯坦的那一刻起。

我们一直以为,长大就像身体长高一样,是一厘米一厘米累积的过程。但其实,长大就发生在一瞬间。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蹭”的一下我们就长大了。那代表着单纯和童真的世界轰然崩塌,随之要面对的,是陌生而荒芜的成人世界。

所谓青春,不过是一条迷路的小溪,在成年人的荒漠里被蒸发、吸收、同化,直至干涸。

电影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李玩两岁多的弟弟,在冰场上学习滑冰。小小的身体不断摔倒,教练不断鼓励他自己站起来。李玩在场外冷冷地看着,她帮不了他。长大的道路上,摔倒、疼痛、迷茫,都要自己承受,没有人能帮得上忙。

《狗十三》被禁五年。如今上映,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关于成长,关于中国式教育,关于重男轻女,这些思想在电影中都有体现,但又好像不只是这些。

导演究竟想表达些什么?

我相信,这个沉闷而略显悲伤的故事,绝不只是想对现实生活说一句类似于狗13(B)的脏话。

作为观众,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了吗?你又在制造着相似的影子吗?

生活并不会因这部电影而改变多少,就像李玩在电影开头说的:“人在夏天,就会忘了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就会忘了夏天有多热。”

只希望我们在长大后,别忘了曾经的自己有多真诚。

希望李玩,在平行宇宙中,能带着她的爱因斯坦,去报名物理小组。而在那个宇宙中,也有你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