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39:投射

2024-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悠然潇潇

《为什么你总看别人不顺眼》之投射的防御。

有什么我们在跟他人交往或者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不自觉地火就来了,脾气就上来了。我们原来以为,我们生气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好,不好好写作业,才惹我们生气的。其实,你的情绪跟孩子和当下的事情没有多大关系。

投射,在《心灵面具》一书中的定义,就是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愿望/渴望归结在(心理表象里的)另外一个人身上,扭曲了你看待这个人的态度。

宋老师翻译:内心里对A产生的情感、冲动或者愿望转移给了B,A和B有某种相似(长得像、风格相似等)。如果你的投射缺乏客观检验,不符合客观事实时,那你的防御就是 精神病性的投射。

举个例子,当我刚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个企业工作。那个企业呢,有工厂,工厂里就有很多工人,我刚工作那会,被分到工厂里实习。我就听那里面的工人说“知识分子特虚伪”。那就是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因为知识分子很少撕破脸,即使有矛盾,也只是把想法放在心里,不说出来。而相反,工人同志们,这里没有对工人的偏见啊,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工人同志们喜欢靠表达,靠说,来表达自己对某某的不满,所以,什么都要说出来。而对于知识分子有事不说出来的特质,工人同志们自己不具备,所以,他不了解这种能力是好还是坏,说以他们就产生了偏见,进行批判。

通常我们反对的,批判的东西,恰恰是你所不熟悉的,不具备的特质或者能力。

投射与一个人的童年早期的体验有关系,如果早期的体验是好的,那产生的投射就是正面的积极的,如果早期体验是不好的,痛苦的,那产生的投射就是负面的消极的投射。积极的投射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负面的投射容易破坏人际关系。

举例:宋老师成年后,我发现我特别不喜欢某一类人,这类人呢,中年女性,很胖,脖子后面有个富贵包。我一看到这类人我就不喜欢。我这种投射是不符合客观依据的哈,是属于精神病性的投射。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后,我就觉察,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投射呢?因为这确实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因为我原来的单位有一位咨询师,就是这种类型的,我明知道她人不错,咨询技术也很好,但是,打我看她的第一眼,我就是打心里不喜欢。导致我们之间没有私人的交流,也没有微信。但在宋老师的内心呢,是渴望跟她交流的,因为她咨询功力真的很不错,很优秀的一个人。在宋老师心里永远是欣赏优秀的人。但是因为她的长相我又很抗拒跟她交往。

于是,我就觉察,当我看到她时,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瞬间的画面,一个人物形象。我带着这个画面去我的童年里面找,我很快就找到了投射源。这个人是我小时候的一个邻居,当时居住的房子是那种公共的走廊。一个走廊五户人家,我家住二层,我家的位置是走廊尽头的第二家,所以靠近走廊尽头的这一家呢,空间比我们家要宽敞一点,也就多出一个走廊的空间。但是两家的门是靠着的,所以开门的时候就会相互影响。所以,有时候我们家开门不小心碰到了他们家的门,或者我们家的门挡住了他们家开门。他们家的女主人就会出来骂街。具体骂的什么记不得了,但是那个画面感很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还记得我的妈妈当时特别生气,就紧紧地抱着我躲到屋里去。妈妈是内向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恐惧;爸爸呢,性格外向,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愤怒,有时候也会跟邻居进行争辩。但是再怎么争辩,也争辩不过那骂大街的女人啊。所以,这个事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创伤。所以我现在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吵架,尤其是女人吵架,我一般都是躲得远远的;但是,我发现我不害怕男人吵架,按说男人吵架会更暴力啊。这个就与我的童年经历有关系了。

最后,我们家采取的策略就是跟邻居采取物理隔离。我们管理我们的门也特别好,就是打开门进人后,马上就把门关上,几乎不跟邻居打交道。情感上就是我们忽视这个人,不跟她一般见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安静地生活。

我找到了投射源后,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又遇到一位小同事,也是胖胖的,脖子后面有个富贵包。然后,我见到她的第一眼就是感觉不喜欢。但是,我立马跟自己说:“你又投射了,你的这个投射是缺乏现实检验的!是不靠谱的。”后来我跟这个小同事合作,共事,我发现她为人特别好,聪明、善良,我们工作合作得特别愉快。所以,每次我遇到这样长相的人时,我在内心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对话。于是,就把我这个不好的投射给戳破了。

大家记住了,以后大家遇到一个人,还没有交往呢,就本能地感觉不喜欢的时候,觉察自己是不是投射了。一定是在我小时候,遇到过类似的人,给了我不好的印象,这种感觉进入到了我的潜意识里。如果是投射了,就要跟自己说:“你又投射了,你的投射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不靠谱的!”就这样把你的不好的投射戳破了。

怎么突破自己的不好的投射?

1、通过觉察去寻找投射源。当你看到这个人本能地感觉不喜欢的时候,你觉察这个人像谁呢,然后,去自己的童年生活中去寻找,就这样一次找不到,就两次,就这样到最后一定能够找到的。当你找到了那个投射源,你就可以突破自己的投射。

2、找到了投射源后,你再做创伤处理。你跟当下的自己对话,根据当下的客观事实做判断,就像我现实中跟我的这位小同事相处,发现她真得很好,就内心对自己说:“你看,你的这个投射不靠谱吧!你这是在随便给人家贴标签吧!”就这样有过那么几次,你的这个投射就被突破了,你就不会那么容易投射了。

3、人事分开。跟自己说:“你讨厌的是那种骂街的行为,而不是那种身材。”就这样将人事分开。

案例一:有的家长反应,本来跟孩子商量好的,去商场的,结果到了商场,孩子就莫名其妙地不高兴了,还说:“不买了,回家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火大,生气。

分析:这母子俩都投射了。本来孩子是计划去商场买东西的,满心欢喜地去了,为什么到了商场会莫名其妙地不高兴了呢?我跟孩子的妈妈说,你好好想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在商场里,孩子要买什么东西,你没有给买的,或者即使给买了,但是买的不痛苦,伤过孩子的情况。今天又到了商场里,当年孩子被伤害的场景闯入式地进入到孩子的脑海中,于是,孩子产生了投射。就是把曾经在商场里被伤到的那个不好情绪体验投射到了当下,今天跟妈妈同样来到商场里的情景中。于是,孩子当下就体验到了,当年在商场买东西时,被妈妈伤到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所以,孩子今天不高兴,与今天来商场买东西的经历没有关系。跟小时候那次在商场发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关系。这是孩子的投射。

妈妈也投射了。这就要到妈妈的童年里去找。就是在妈妈的童年里,当有不好的情绪时,外婆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不是有个生气、批评和打骂,不让孩子表达自己不好情绪的时候。如果有的话,妈妈投射了外婆,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高兴时,妈妈就会习得外婆,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不好的情绪,所以,妈妈就愤怒了。妈妈今天的愤怒跟今天孩子不高兴也没有关系,跟妈妈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妈妈需要回到童年,去处理自己的童年创伤。

案例二:有时候,一家人本来高高兴兴地去爷爷奶奶家,结果了刚到了爷爷奶奶家,孩子莫名其妙地不高兴了,要回家。大人就需要跟孩子商量:“孩子,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是爸爸妈妈哪儿做的不好吗?”如果孩子说不出来,那就有可能是投射了孩子小时候的某个创伤事件。

那这个时候,家长就赶紧地去觉察,如果觉察到了,就赶紧地去给孩子做创伤处理。孩子在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的时候,也正是给孩子做创伤处理的好时机,家长觉察成长的好时机。而不是,看到孩子莫名其妙不高兴,跟孩子发脾气。

案例三:在我小学时,跟妈妈分离了八年。在跟妈妈分离的这八年里,我天天想妈妈,天天思念妈妈的音容相貌。以至于在大街上,看到跟我妈妈脸型很像的人,我就感觉特别亲切,我就会跑过去,看着她。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但是我就喜欢看着她。看着她,我心理就心安。我就仿佛跟我妈妈在一起。所以,问题就出现了。我成年后,只要遇到跟我妈妈脸型相似的女性,我就莫名其妙地喜欢她,我就愿意跟她在一起,就愿意跟她有这个合作上的链接。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我才知道,我喜欢的依然是我的妈妈,我只是把对妈妈的感情投射到了眼前的这个跟我妈妈脸型一样的人身上。当我觉察到这一点后,我就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期待,管理好我的冲动了。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被感情牵着走,在这样不理性的状态下,随随便便对一个人做判断。

案例四:宋老师还有一个投射,就是成年后,当生活中遇到了跟妈妈个性相似的人,我也会莫名其妙地对她特别有好感。这个投射是投射的感受。

案例三是视觉投射,案例四是感受投射。感受投射相比视觉投射更加靠谱一些。所以,当我感受到这个人的为人处世风格像我的妈妈的时候,我就对这个人产生了一个好感。愿意在工作中合作。这个是可靠的,而视觉是不可靠的。

在小的时候是幸福的,得到很多人关爱的人,成年后,他一般能很好地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我妈妈对我很好,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长大以后,我就有能力,在人群当中迅速地识别出跟我妈妈性格相似的人,然后,跟这样的人合作,这样对我安全,对她也安全。因为我喜欢,我就会不自觉地释放好感,对她也是安全的。

投射不一定是坏的,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个与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如果童年感受到的幸福比较多的话,投射就是好的,如果童年感受到的是不幸福,甚至是痛苦的,那她的投射就大都是不好的。

当我们在生活中,凭本能地就喜欢某个人,或者不喜欢某个人时,那说明你投射了,你要去觉察,寻找你的投射源,然后,再分析是属于视觉投射还是感受投射,如果是感受投射,一般是靠谱的,如果是视觉投射的话,那就需要通过现实检验,来判断你的投射靠不靠谱。

总结:投射,我们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愿望,可能真的跟当下的这个人没有关系,而是指向过去的某个“旧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