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散记读书散文

那个叫万历的皇帝

2017-05-12  本文已影响63人  墨小凝

     前一阵 看完了全民追捧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一直想找个机会写一篇杂文谈谈自己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也是在之后的机缘巧合下我拜读了黄仁宇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读完这本书就更克制不住自己的内心了,毕竟文人都有点爱急着性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这是书中的第一句话,很明显的交代了时间段,可这一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如果单单如黄老先生那样去阐释这个广阔的定义我还是没有功底,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聊聊这个年号为万历的皇帝朱翊钧了。说起这个皇帝相信大多数人也是从老先生这本书中所了解的。在这个皇帝刚刚继承大统之时只有年仅九岁,我们可以想象就算这个孩子贵为天子,八岁的年龄又能怎么去主持一个国家呢?这个时候文渊阁首辅张居正就在整个朝野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这种关键性的作用还是在传统上低于皇权的,毕竟在明朝对于礼节可是极其重视的,这也是拜宋代的朱熹所赐。关于这个方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就在隆庆皇帝刚刚龙驭上宾时,全体的文官就需要向他们未来的皇帝也就是万历进行“劝进”程式,而作为太子的朱翊钧在面对臣工的最恳切的辞藻请求他继承大统时,他必须礼节性的拒绝,并推辞说道先皇刚刚驾崩身为人子应先守孝道无暇顾及个人名位之类的话。这样一种在现代人看来繁文缛节的虚伪多多少少体现了那个时期万历所处环境的压抑情怀,也是这个原因让这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后来变得消极怠工。

     万历的时期有两个尤为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张居正另一个则是申时行。这两个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彻底的改变了万历的思想理念,让他这个本就弱懦胆怯的皇帝更少了几分魄力。然而这两个人也并非一无是处,正由于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压抑天性的皇帝有了可以自我解脱的时间。他会在宫廷中和太监赌玩,会用病疾缺朝,以至于这个被洪武大帝及其推崇的早朝变得并没有那么必要了。当然他的贪玩是有原因的,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及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文官矛盾的掣肘。这个矛盾在张居正死后更是严重,虽然万历对张居正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圣人的层面,可地方官员的弹劾让他对这个曾经视为恩师的前任首辅迅速转变了态度,抄家、鞭尸、子孙流放种种罪行在张居正身上落实,也可能是这个时候万历的懒政慢慢滋生了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生前你视为灯塔的标杆在死后身败名裂,对那些尊崇他的人是何等的残忍。

      说到这里我不免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这个末代皇帝和万历还是有点相似的,幸运的是他虽然被亡国却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了风采,而万历确是两者都没有满足,这种情形下自然而然的就会唤醒人沉睡在内心的懒惰,让这个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天天无所事事,也就是万历美其名曰的“无为而治”。万历固然是可悲的,可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呢?我也很好奇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处在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也不会幸运的成为天下共主,想来想去也只能从其他方面去借鉴了。首先我们要在自己不能左右大局的时候学会迎合。迎合别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地球上所有现存的生物没有一个不是自私的,往往都想看到自己高宾满座,门庭若市而对他人的成就嗤之以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困难我们才要去学会迎合,如果当时的万历不那么坚持自己的主见,做一个文臣们敬重的“明君”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得志,也不会让自己的皇权变得没那么有权威了。其次在面对大局时要尽量调和大众的意见。万历在这个方面做的差到了极点,在立太子一事上他明知道自己的皇权不具备太大的权威,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立太子的事与他人无关”,究其根本是他心爱的贵妃之子并非长子,而他有不懂的变通,瞻前顾后,懦弱无识。最后做自己能力之内的事。万历之所以成为一个悲剧,就是他坐了本不该由他坐的皇帝,虽然这种事情无法更改,可也是这样的运道决定了他的一生。

      那个叫万历的皇帝,现在我慢慢的明白了高于良为何喜欢《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了,它给予的不仅是政途的指引更多的是一种人生该有的觉悟啊!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也就是这个含义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