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南蛮犯境,为何诸葛亮要亲率大军征讨?

诸葛丞相在成都,内治外交,政绩斐然;两川之民,也是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突然接到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并联合了几位反叛太守,犯境侵掠。
此时孔明入朝奏后主:“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臣当自领大军,前去征讨。”
后主刘禅非常担心,也想不通。“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
诸葛亮素来行事运筹帷幄,他决不会莽撞行事,更不可能凭一时意气用事!
却听诸葛亮怎么说的:“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
曹丕新败,锐气已丧,未能远图;且有马超守把汉中诸处关口,不必忧也。
臣又留关兴、张苞等分两军为救应,保陛下万无一失。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恩。”

诸葛亮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安排的妥妥的!既分析了时局,又准备了应变,也有接应,同时面向了未来!
可后主还是对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南蛮,表现出了忧虑。
谏议大夫王连也表示了担忧:“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且雍闿等乃疥癣之疾,丞相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
弦外之意,那里地势凶险,容易染瘴疫!针对反叛军,派一员大将就足夠了!
诸葛亮确是蜀中定海神针、擎天大柱,战事中万一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孔明再次说明他亲征的重要性!
孔明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诸葛亮深知:这一仗必须打胜了,并要彻底打成了,让南蛮服了,才能一了百了!不然南蛮一直会是个威胁。
诸葛亮非常了解南蛮人的特点:山高皇帝远,不服管,性子野,很难收伏。只有他亲自出马,才能做到预期成果。
而且他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势:即可刚可柔。对收服南蛮人最有效,最管用。
此时,他已成竹在胸,所以他决不可能,随便轻易托付他人了!
开始叛将顾闿不可一世、气势汹汹,他与高定、朱褒兵分三路,而高定的先锋鄂焕,有万夫不当之勇。
可在诸葛亮的施计下,反叛军的防线顷刻一一被破解了⋯⋯
首先是卾焕出马,与魏延正面交锋,魏延故意诈败,然后张翼、王平夹击,魏延又绝其后。好汉难敌四手,鄂焕被围攻下,一下被生擒了!

孔明以此为棋子,开始了各个击破之旅⋯⋯
孔明令去其缚,以酒食待之。并说明高定是忠义之士,他是被顾闿蛊惑的,放了鄂焕,叫鄂焕说服高太守早早归降,免遭大祸!
开始高定还有些犹豫,后来诸葛亮接连用反间计,造成叛军内哄!
接着,孔明借助鄂焕杀了雍闿,又借助高定杀了朱褒。乃至以后七擒孟获,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这一仗,再次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见性!对待南蛮,如果一味的强攻,不一定是南蛮的对手!说不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即使胜了,也不见得是全面的、彻底的胜利,更不可能做到长治久安!因为强者从来不会被以暴治暴制服。即使口服也不一定心服!
看起来诸葛亮并没有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而是以柔克刚、举轻若重,彻底收伏了人心,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也借此,赢得了北伐中原时,稳定的边防及后方!
所以这一次诸葛亮亲征,是意味深长的!
也希望各位简友,三国迷们和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继续赠贝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