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好闻读书

少年不等闲 ——送给女儿《不如去闯》

2017-09-01  本文已影响56人  远晓
李柘远

这个夏天,女儿买来《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软磨硬泡要求我读完。她小小年纪,却具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能力,读书也飞快,我需要读两天的书,她只三两个小时便可读完且基本掌握。将开学,我笑着回赠给她李柘远的《不如去闯》:瞧瞧比你更牛的,可别骄傲呀。

我读完《不如去闯》,合卷不禁感叹“生子当如李柘远”,这真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位青年的成长之路,是多少学子所渴望复制的?

1991年出生的李柘远,幼年之后随母到厦门,后家庭变故,由母亲独自拉扯长大。15岁那年,看到复旦附中学生被哈佛、耶鲁录取的新闻,暗下决心,决定直接报考耶鲁本科,不一般的辛苦后终于换来耶鲁的全奖录取通知书。从耶鲁毕业后顺利被高盛录用,两年后与合伙人一起创业,再一年后又成为哈佛商学院MBA新生。

虽然本身耀眼的学霸光环已足以让人欣赏赞美,但李柘远在网络上广被人知,却是由于其撰写的《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真的灯火通明吗?》、《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等热文,随后出版的《不如去闯》,不仅记录了他自己一路的奋斗足迹,更是诚恳地分享了一系列申请外国名校与巨头公司的经验干货,已经让不少学子成功借鉴而顺利登上大雅之堂。

成功人士的畅销书很多,有时翻翻就过。最能打动我的,是作者的诚意与智慧。如李柘远,天资过人,精英熏陶,年纪尚青,还没学会世故老练,也尚未涉于污浊,分享的心态胜过炫耀,甚至把一些容易被人误会的心态和行为也一一写出,以助他人。如此,此书可读,亦值得荐。

书中,当小小少年立志报考耶鲁写下“Leo,You can do it.”后,马上果断地把目标分解成满足报考条件的分目标,不畏艰苦,一点点去完成、达到。他很明白“通向理想的路几乎没有过坦途,而荆棘丛生的旅途往往能加速一个人的成熟”,为此,“就不该怕比别人多吃一点苦”。停掉手机,独自闭关,全力以赴,甚至在短短十天内就消化掉4000个英语单词。这是我一个成人都难以具有的规划力和毅力,如果我是耶鲁的教授,面对这样一个成绩全优能力强大又肯苦心志劳筋骨的孩子,怎么会拒绝呢?

到达名校之初,是挫败的,语言和文化,是需要你主动亲近后才会亲近你的体系。这位勇敢的新生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独自爬上东岩山,呼唤“困难和挑战都放马过来吧!”接下来的四年,他在学业、社团活动、健身、友情生活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他衷心地感谢耶鲁,是耶鲁给了他这么多优异热情的同学,渊博宽厚的教授,挑剔苛刻的论文磨练,现代宽裕的就学环境,豁达光明的人文体验……他更发自内心地赞美耶鲁:判定一个毕业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不是拥有表面的虚荣,而是看有没有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李柘远不是一个书呆子。他自高中起就积极地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大学期间,到过日本、印度,也带同学到过中国。他还饶有兴致地回味耶鲁校友的一些疯狂举动,深入到本质,给予完全正面的评价。

即使在人才济济的耶鲁学子中,李柘远也算是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高盛慧眼,自然要收为其用。而在高盛的两年,李柘远工作的主动性显露无遗,成果也丰,不久便成为了上司最喜欢的投行分析师。难能可贵的是,在他自己业务极其繁忙的时候,还知难而进,揽下棘手的紧急工作,解了他人燃眉之急;在手伤未痊愈之时,不惜放弃休养,主动请缨,为同事分担任务。我在一外资公司做部门主管时,也曾跟人讲过:不是你的任务你也要帮着做,表面上吃亏了,实际上是多学了东西。与其说这是一种忠厚与无私,不如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择业择学的自由,要与相应的能力所匹配。拥有这种自由的李柘远,在两年后离开高盛,开始创业,又一年后被哈佛录取,重新踏上求学之路。到哈佛后,他显然是兴奋的:哈佛同学给我的最大的初印象,是精力充沛,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在一次访谈中,李柘远坦言,这么努力,是因为在单亲家庭,想早一点长大,替妈妈分担。我们总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却常常视而不见“别人家的妈妈”,无论孟子,无论苏东坡,背后都有一位聪慧严格的母亲。李母的坚强和眼光,是这位青年才子背后最强大的后盾。以她不逼着儿子上各种培训班当儿子突发奇想认真去做时都会表示支持的举动来看,这是一位不一般的母亲。

两所世界顶级名校的培养,将会锻造出怎样一个李柘远?我们拭目以待。而这本书的分享,除了简介耶鲁、哈佛、高盛的风格之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劝勤、指导方法的初心,作者再三强调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去执行,如何去完善,很有参考价值。

“对未来最负责任的做法,是用意志力去打败那个软弱和渴望安逸的自己,把当下的事一件件做好。”送给女儿,也送给开学季的孩子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