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心灵之音内心独白

小时候的快乐元宵节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11人  连荷花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闹,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它节日的不同之处,我小时候喜欢过年,也喜欢过元宵节。

我小时候盼望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还有好吃的好喝的。年初二开始,我就和母亲一起拿着礼物走亲戚,我们那里风俗就是:正月十五以前还是过年,可以走亲戚,十五过后,就不是年了,就不能走亲戚了。

临近正月十五的前几天,大街小巷特别热闹,有卖烟花爆竹的,有卖元宵的,卖灯笼的最多。母亲带着我们姊妹几个到大街上逛,买灯笼和元宵。

以前,元宵在我家乡那里不是很普遍,很多人家都不会做,母亲也不会做元宵,都是到街上买,全县城卖元宵的也就那几户人家,况且元宵也就是快到元宵节的那几天才有卖。

我小时候盼望过元宵节,是为了打灯笼而不是为了吃,那时我不喜欢吃元宵,因为以前的元宵馅里有青红丝,我觉得青红丝是怪味的东西。

元宵节的那天晚上,母亲就会早早地给我们煮好元宵,吃好后,我就提着灯笼出门了,到了大路上,看到很多小孩打着灯笼,大多数是纸糊的,也有塑料的,有:孙悟空、猪八戒造型,有鱼、鸡、兔等动物造型,里面有根小蜡烛,底下固定住,上面有条绳子,用个小木棍挑着,到晚上点上蜡烛,提着纸灯笼,跟着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打着灯笼在大路上走来走去。

我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一个小伙伴灯笼里的蜡烛没粘稳,歪倒了,瞬间就把纸灯笼烧着了。

我在本村玩一阵后,就约好小伙伴们一起到城里逛,我家离县城很近,不到一公里,城里每家每户张灯结彩,文化广场那里更热闹,有表演旱船的,那些表演的人穿的衣服大都是大红大绿的,脸上化很浓的妆容,动作很搞笑,人群里不时发出哈哈大笑声。

那时冬天晚上很冷,穿上厚棉袄,棉裤,穿棉鞋,围上围巾,裹得严严的,在外面站一小会儿,手脚就冻得疼,得赶紧活动活动,一会跺跺脚,一会搓搓手,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好像比平时扛冻。

看了表演后,我和小伙伴们急急忙忙往家那边赶,回去看哥哥和他的伙伴扔烟花。

每年的元宵节印象最深的是:看哥哥和几个伙伴做的烟花。每年过元宵节前,哥哥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可忙碌了,因为他们几个会自制烟花,到别人家老屋砖墙、石墙上用铲子刮白色的粉末,再准备碎铁,他们会把旧铁锅敲碎,再去买硫磺,以硝、铁、硫磺为主的烟花材料准备好了,他们准备铁丝笼子,还有一根长绳,一根粗棍子。

在十五的晚上九点多,他们几个在村庄西边的麦场里扔烟花,扔烟花时要很大力气,站在中间扶着棍子,手拽住绳子一端,绳子围着棍子旋转,绳子另一端拴上那个铁笼子,笼子里放上烟花料,点上火,快速旋转。那些燃料就会从笼子里燃着火从缝隙里跑出来,在空中绽放好看的烟花,村民们远远地站在四周观看,看着冒出好看的烟花,村民们不时地发出喝彩声。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自己都是奔五的人了。小时候,我喜欢过元宵节,现在的我不喜欢过节了。元宵节的气氛变了,我的心态也变了,现在每年的元宵节,我都会想起来小时候过的元宵节,那时真的很快乐,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打灯笼年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