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这本书作者有两位,其中一位作者,叫伊藤穰一,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该实验室在全球前沿科技探索上可谓首屈一指,而作者正是该实验室的领军人物。2008年,《商业周刊》将其称为“网络25位具有影响力人物之一”;2011年,他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而本书的另外一位作者杰夫·豪,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也是全球著名杂志,《连线》杂志的特邀编辑,要知道《连线》杂志可是乔布斯生前最喜欢的杂志之一。
在市面上讲未来趋势的书有很多,其中包括尤瓦尔·赫拉利的那本全球畅销书《未来简史》,以及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的《必然》,这些书都很不错,其中《必然》中提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12个必然趋势也值得我们深思。
与这些书不一样的是,《爆裂》这本书讲的内容更加宏大,是我们在未来社会生存的九大原则。它们分别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
让我们简单整理一下:
第一,涌现优于权威
从蚁群到维基百科,从人体到经济系统,都是符合“涌现”特征的典型系统,这些系统都表现出了系统的力量,可以完成单独个体能力无法完成的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涌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通道,使得大众的声音能够被传递、被倾听,同时,也推动了更多人参与讨论、思考和协作,使得群体智慧不断“涌现”出来,过去建立的权威可能随时会瓦解。而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改变着很多机构的未来,它是未来新的智慧诞生的方式。
第二,拉力优于推力
正如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励人们有更好的表现一样,“拉力”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比外部的“推力”更有效。人们一贯用的推力策略,将资源推向他们觉得有用的地方,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而“拉力”思维是先有需求,再将有用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
第三,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捷径,而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路。一份详细的地图,或许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和成本,指引你到达目的地;而好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这不仅能发挥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还能让你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在探索之路上,也许会让你找到意想不到的宝藏。
第四,风险优于安全
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应对未来,新规则是我们应该拥抱风险。然而,拥抱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视而不见,而是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思维和方式运行。押注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创意,或许比阅读华丽的商业计划书,与西装革履的工商管理硕士对话回报更高。此外,我们还要把新尝试带来的失败,看作一次学习机会。
第五,违抗优于服从
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要摆脱束缚,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在解决问题时,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例如计算机安全,便是在黑客打击中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科技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打破常规的创造力。而为了使创新能力增强,人们需要在遵循规则的同时,不断思考其公平性,并拥有无须获准便能采取行动的自由。“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
第六,实践优于理论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加快,等待和计划的成本高于实践后的应对成本。通过工作来学习、或用非长期的精力投入于新领域的创新,都能降低创新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了避免被机器替代,社会需要创新型学习者。比如,在教育中应当着重于教学生如何学习,并避免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节。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追求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其毕业后,依旧能透过自主学习了解所需知识的能力。否则,他们将极容易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第七,多样性优于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通才比专才更重要,在一个企业中,人才的多样化比单一化更有优势。多样化的团队构成,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多样化的文化能消除偏见、实现种族、性别的平等。另外一方面,专业的人才通常都具有类似的思维模式和偏见。不利于应对复杂的、跨学科的难题,以及未来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
第八,韧性优于力量
通常而言,大公司倾向于储备资源,用强大的自身抵御失败,但一旦真的失败,便因成本过高很难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则善用极少的原始投资,从不断失败中学习经验,这恰恰允许他们在原有想法失败时,拥有足够的韧性,轻松自由的变换核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因此,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战无不胜的防线是灾难性的幻想,而不断改变的,无法预测的防御措施,才具有有效的防护力。
第九,系统优于个体
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干预,必须考虑到对全球网络的整体影响。这样的策略,在当今的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就不仅仅要关注智能汽车本身,而还要更多关注汽车与人、社会甚至法律道德之间的关系,要从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单个个体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