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拔高,打破自己头上的天花板
今天早读会介绍了腾讯的“26条通道和4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也简单结合自身的企业情况,去分享我对“4个层次”的理解。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4个层次所对应的是企业中的四类岗位,分别是 技能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所着重要求的能力分别是专业知识;理解、沟通能力;理论、判断、狭义的领导能力;理念、批判和广义的团队领导能力。
那我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仅更高的职位,更意味着更高层级的能力与意识。
我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担任中层管理人员,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大概6、7年)都是具体经办的角色,目前正在竞聘高一层的职位,对于其中要求的能力变化也感受颇深。
作为一个动作执行人(经办角色),我基本不用动脑筋思考,责任负担为0,啥事都可以推到领导那那边去。“你们部门要交个报告喔”“哦,你先跟我们主任说一下”、“这个项目有问题喔”“哦,你跟我们主任反映吧”,等等。
作为一个任务执行人,我就处于24小时待机、节假日随时等待召唤的状态了。对话变成了“我要干个什么事”“好的,X行,我去安排一下”、下属问“这个我们咋办呀”“我先想想.....”。
再上一层就是我们的副行长和行长了。行长我们俗称“大老板”,要掌舵,负责发号施令;副行长我们俗称“二(三、四)老板”,负责组织我这一类跑腿的落实大老板的各种奇思妙想。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被大老板各种噼里啪啦“你用点心行不行啊”“喂,你要动脑筋思考啊”“喂,你拿我当复核是吧”。我也在想,我究竟有什么问题。我是工作不认真吗?不是。我是执行力差吗?不是。
归根到底,就是能力和意识没达到那个层次。
就像我们去登高望远一样,我们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和意识,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我没达到他的位置,根本没意识到从他的角度要思考什么问题。
意识到存在问题,我要怎么解决?我认为是,要主动拔高自己的层次,学习从他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在我曾经负责的一个项目中,我遇到一个典型的案例。供应商运送过来的设备尺寸,跟下单的尺寸有点差异,现场无法按计划安装。然后当时对方负责安装的工人就开始抱怨“领导搞错啦,不关我事喔”“唉,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呀”.....
最终,还是我们甲方自己想的办法,只要把部分零配件换一下,挪一下位置,就能解决当时的问题。
这个就是一个很小的,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活该你是工人”。
这其实也跟在第一课中的产品“五个层次”概念有关联,我们的存在感决定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能够调动的资源,我们能够调动的资源决定了我所担任的角色,我能不能履行好的角色职能,决定了我最终任务成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