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代文化读书笔记

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772人  今夜阅色真美

从我们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来,教科书上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侵略与反抗的交替,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欺负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进行抗击的,这些内容经过中学几年的历史学习,我们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们是否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有过真正的认知呢?我想,这是值得怀疑的。而张鸣教授的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或许可以帮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和解读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读了这本书之后,或许我们会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中国近代史上,仅仅是因为落后才挨打的吗?戊戌变法真的是因为慈禧阻挠才失败的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西方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深入到中国社会的?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吗?我们又该如何来界定这种落后呢……

张鸣教授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这本《重说中国近代史》正是根据他的政治史公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他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对于当下国民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知,张鸣教授在书中把它总结为“三妇”心态——怨妇、泼妇、情妇。所谓怨妇,就是凡事以哭闹为主,总觉得自己委屈,在哭闹的同时还要时不时给别人看看自己的伤疤;第二种泼妇心态就是什么都讲打,把整个近代史当成一部反抗史,即使打不过人家,也要展现自己的无所畏惧;最后一种情妇心态就是认为因为殖民,所以我们才得以进步,不殖民我们就无法向近代文明转型。对于这三种心态,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是别人打了你,你把伤疤给打你的人看,他会在乎吗?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在战争的过程中确实有人在奋力反抗,但当我们现在再反观历史的时候,把这些反抗描写得过分精彩又有多少意义呢?最可笑的就是那种情妇心态,别人侵略你,掠夺你,当然是想你越落后越好了,他们会希望你进步吗?你比他们强了他们拿什么来掠夺你呢?

学习中国近代史,除了屈辱与仇恨,我们更应铭记什么,思索什么?虚荣的自尊与盲目的自卑都不是对那一段历史的正确回应。我们可以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花巨资来购买一个晚清的天价水龙头,但是别人把你打了一顿又抢了你的很多财宝,不是买一个天价水龙头就可以改变的,哪怕买十个也改变不了,更何况,在当时一个水龙头又能贵到哪里去呢?再花巨资买回来,说好听点是爱国,说难听点无非就是愚昧的重演罢了,历史带给我们的不该只是这些东西。

在作者看来,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他们世界体系的过程,而近代史的过程就是西方世界迎合了人类创造和追求财富的需求,一旦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普及起来,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人们去进入它们的世界。我们的天下体系无法与西方的世界体系吻合,因为西方的世界体系是向外的、扩张的,而我们的天下体系则是内敛的,这种建立在朝贡基础上的体系讲究的不是武力上的强大和威慑,而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物质和文化上的仰慕,这种体系同样也构成了一个世界,而中国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朝贡体系中,确实不存在西方国家所谓的平等原则,因为你文化和物质繁荣,所以我臣服于你。但是这一体系也不是依靠暴力构建的,朝贡体系的维持需要被朝贡的国家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然而这种体系在西方国家世界体系的冲击下迅速崩塌,在漫长朝贡历史中建立的民族骄傲也瞬间消失了,此后,我们所能记住的就是西方国家的火炮多么猛烈,而我们自己又多么地软弱。

在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被当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戊戌变法在顽固的慈禧镇压下被扼杀了;五四运动被当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些说法在作者的书中都受到了质疑。而我在读了之后并不觉得作者是为了反传统而有意为之。

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作者并未像传统观点那样将其归结为是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而导致的社会起义,而是认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发的土地和粮食肯定会有所增加,人口必定也会有所增长。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农民起义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难以逃脱一个框架,更有些像朝代更迭的工具,社会的性质并不会因为起义的成功而有所改变,太平天国也是如此。抛开作者在书中所提及的问题,单凭我自己对太平天国这一段历史仅有的了解,就文明程度来看,太平天国远远不及清政府。宗教在晚清社会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了,本土的与西方的,本原的与变异的,各种杂糅,数不胜数。对西方宗教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对传统的肆意毁坏,使得太平天国确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相比之下,清朝统治者作为一个外来者,对汉族传统的维护与传承做得要好很多。

对于慈禧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她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愚昧的妇人,似乎就是因为她,我们的近代历史才变得如此屈辱不堪,好像没有她,中国在晚清时期就可以步入世界强国一样。更有甚者,出于报复亦或变态的心理,把她的私生活描绘得十分不堪。一般人可以如此,但是作为一名学习历史的人,我知道,历史不该如此。慈禧在历史中确实犯过一些错,但她所犯的错还不至于让她为整个民族的衰亡担责。我们会因为她修建圆明园而谴责她,因光绪的遭遇而痛恨她,但是作者在书中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修建圆明园并非慈禧的主意,而是光绪希望借以圆明园对慈禧实施一种“囚禁”,在二者的权力争夺中,最后光绪输了。我们记得更多的可能是在慈禧的镇压下,戊戌变法失败了,还引发了几起血案,但是话说回来,慈禧虽有些顽固,但她也并非十足的愚昧,她也曾支持过洋务运动的开展。说这些,并非是要为慈禧洗白。历史可以有千千万万种假设,但是事实却永远只有那一种。如果我们执迷于对慈禧的谴责,把责任都往她身上推,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会被西方国家所欺凌仅仅只是因为清政府的统治者愚昧腐败,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走出对历史认知的困境。

在我看来从晚清开始上层阶级对待“夷人”的态度大体经历了这四个阶段——蔑夷、惧夷、愤夷、抗夷。一开始觉得我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待见你是给你面子。到后来挨打了就开始怕了,导致太后和皇帝一起逃跑。挨打的次数多了,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所以开始愤恨起来,情绪积压太久总会爆发,最后终于憋不住了,你敢欺负我那我就反抗你,看最后到底谁厉害。在这四个阶段中,除了“蔑夷”是主动的,后面三个阶段或多或少都显得有些被动。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态度一直都是比较极端的,最初出于高度的优越感,把西方国家的人称为夷人,无比蔑视,后来被打怕了,在向西方学习的路上越陷越深,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西方的就是进步的,学西医,废中医等等,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说到底,还是由于无知,因为无知,所以认为自己是最好的,看不到别人的东西;因为无知,所以对自己的东西没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别人的总比自己的要好。当然,现在作过多的批判已无多少意义,但是反观现实,在经历一百年后,这种情绪并没有因为曾经的历史遭遇而改变,这才是值得我们痛惜的。

中国是一个人多的国家,民族主义从来都不缺乏市场,尤其是在曾被欺凌的近代史上。因为受过屈辱,所以就会激发爱国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到达一个点,就会爆发群众性的运动,比如五四运动。通常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也确实如此。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它显然有些背离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了。在作者看来,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个人自由与个性解放,而五四运动却有些道德绑架的味道了,如果不跟着走就成了卖国贼,只要是爱国的,什么都可以做,而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一种共识,只有少数人进行反对,比如梁漱溟在学生火烧赵家楼后说“虽然你是爱国的,但你必须承认你的行为是违法的。”

我们可以把历史描写得很光彩,但是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未必记得他们做过什么。再回到现实中来,前几年的钓鱼岛事件让我们的国民反日情绪高涨,大肆抵制日货,砸日系车。最近的萨德事件又兴起了一股反韩风潮,抵制韩企乐天。在一百年前,抵制的日货是真正日本企业生产的,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砸的日系车却是别人花钱买了的,砸了烧了对汽车的生产商又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有的话也是在刺激市场需求而已。很多人在发表一通反萨德反乐天的言论之后又继续去追韩剧,这是很可笑的,爱国情感激起的不该是愚昧的行动。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要想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绝不是抵制日货反对韩企那么简单。

历史在远去,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铭记这么简单,更应该学会反思,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发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