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张一鸣的微博火了

2021-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雨0921

   2020年,字节跳动预计营收2000亿元,其目前估值已达1000亿美元,这使它成为继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之外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张一鸣,作为字节跳动创始人、CEO,创业短短8年,已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传奇人物。

张一鸣2010年的微博最好,就是他30岁左右的时候,那时候刚创业没多久,在微博上认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到了2012年附近,开始做今日头条,每天都是大量转发今日头条上的文章到微博,干货变少了。后面就更新得越来越少。

网上有人从他微博中摘录出231句话,绝大多数都是他创业初期的思考,让人们更好地看到10年前的想创业的程序员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是怎么鞭策自己的。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仔细看一看。今天我想从张一鸣的微博热聊一聊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

似乎没人讲明白。

    高瓴资本的张磊刚在《价值》一书中讲完长期主义,就被批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上“短期操作”。

   索罗斯在“活下来”和“投资收益”这方面算是长期主义者,     但他是个典型的“反转者”,经常见风使舵。

    李录被芒格视为“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价值投资的信徒,毋庸置疑是位长期主义者,可是他又说投资人应该像个高尔夫球手,应该打无记忆的球。

   看起来似乎有点儿矛盾,有点儿分裂。

    长期主义不仅很难定义,而且更难实践。

     如何兼顾“长期主义”和“当下行动”呢?长期主义追求不变,而行动需要随机应变。这二者如何调和呢?

乔布斯的“双线模型”——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

    然而,长期思维容易让人产生“完美主义”,大事还没有,小事不肯做,四处游离。

    解决方案是:专注做好眼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乔布斯的一本个人传记,说到他有个特点:他会在一段时间对某件事特别专注,然后突然之间,又去关注其他事情。在工作上,他会在想做的时候专注于想做的事情,对其他事他就没反应了,全然不管其他人多么努力地想让他参与进来。

这其实是乔布斯个人算法的另一面:我只要最好的,我只管把眼前的一件事做到最好。

     扎克伯格每天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吗?只有在获得了肯定的答案后,我才会感到舒服,感觉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没有白费。”

     所以,你需要一个分解体系,来链接你的理想和现实。

    拷问自己:我现在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吗?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刷新的过程。

    大局和局部,坚持和变化,长期和眼前,因为世界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大脑算力的局限性,永远是个难解之题,永远是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变化过程。

其实牛人都是善变的,或者说,他们敢于变化。

    一个人的一生,无非也是一盘棋。

你无需多聪明,也不必多富有,只需像乔布斯们那样: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