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7
闲 话 戏 曲
今年夏天,寿光京剧团来东营演出《玉堂春》,朋友给了几张戏票,因她有事要忙,让我带京京和她的孩子喜悦去看。因之前我曾在iPhone上带京京看过《白蛇传》、《袁崇焕》、《杨门女将》,她对京调有过接触且喜欢,所以能入戏,喜悦却不能了。刚开始还好奇的看戏台上穿红戴绿,依依呀呀的苏三,不一会儿小屁股扭来扭去,躁动起来。先是拽拽京京,和她玩拍手的游戏,玩够了,就开始分吃她妈给带的零食,后来忽站忽坐如此折腾几番,实在无趣,忍耐到了极点,站起来就往外走,拉不住哄不下,我们只好回家了。
回到家,不免黯然,戏曲,如此美妙的囯粹,受众范围越来越狭窄,几近断代了。
我无法像焦大一样痛心疾首的叱喝,因为她们不懂,说也无用!
这些孩子们生活在盛世,生活富足而浮躁不堪,周围满是光怪陆离的诱惑,都看花了眼,乱了心神,少了一些老祖宗的文化根基。
我想到了我的童年,那段自由自在的日子。
那是个贫穷的缺吃少穿的年代,也是精神上最自由的时期。一年大多的时间,大人们每天都为温饱奔忙,上学之前的孩子都是没人管的野孩子,满大街的窜。春秋两季,风和日暖,是最舒服的,我们会在大街上跳皮筋,丢沙包,翻跟头,竖直立儿。到了夏天,没有空调,白天躲树荫下拾子儿玩,晚上,会在天井里铺张凉席,仰卧着看天上的星星和屋门前高大的槐花树,这时,奶奶会摇着蒲扇给我们讲牛朗织女的故事。寒冷的冬天,即使零下十几度,屋檐下垂着一米多长的擀面杖粗的冰棱子,小伙伴们都拖着两条黄浊的大鼻涕,不时的用袖口擦擦,日子长了,袖口油光发亮硬挷挷的,还是会在路上跑着玩。
比之别的小孩子幸运的是,在这段放荡的时期,我那有文化根底的奶奶,领着我看了很多的戏曲,在荒芜的土地上种下了一颗美妙的种子,即使很遗憾的因小时咳嗽咳坏了嗓子不会唱,但丝毫不影响对戏曲的喜好,这种优雅的爱好将伴随我一生。
奶奶那时大约五十多岁,眉清目秀,眼睛很大,不胖不瘦,年轻时一定很美。她很爱干净,粗布的衣服洗的发白但很整洁,头发梳到脑后挽个髻,横接个簪子,整齐利索。
奶奶是我们家的文化人,初小毕业,曾经当过小学的老师,我看过她写给济南大姑的信,格式很规范,文笔也很好。
奶奶负担家务并照看我们姐妹三个,每年清明过后,她会赊十几只鸡,养到冬天就下蛋了。她舍不得吃时就拿到集市上卖掉,换个块儿八毛攒起来。
农村的生活单调枯燥,寂寞难耐。好在县城虽小虽贫,却有一个吕剧团和影院,两地相隔仅五百米,南北相对,呂剧团在北,影院在南。
那个时候影票和戏票仅二、三毛,奶奶卖鸡蛋攒的钱很够一年的戏票钱。她老人家和邻居的四娘爱看戏曲,逢演必看,看必带我。我到现在很奇怪的是,姐姐和妹妹很少跟着去看戏,她俩都不喜欢。
每次知道要去看戏了,我会兴奋老半天。晚上,早早吃了饭,就催奶奶快走。我家住北边,剧院和影院在南边,很近,走路十来分钟,只是路是窄的土路,路两边是二,三村的住户,一路上,会看到大小不一破烂的土门楼和被雨水侵袭的高高矮矮坑坑洼洼的土围墙。偶尔路过哪家时,四娘会把知道的这家私密和奶奶说,我半知半懂间就到了戏院。如若是看电影,往南再走几步便是。
戏院是一个大厅式的封闭结构,朝南开一个小门儿一个大门儿。进场时,观众买票后依次从小门进入,门口有个检票的人。散场时,大门打开,人们一涌而出,呼啦啦散去。样式和现在的剧院差不多,只是粗糙了许多。
进门后先是一排排座位,最北头是戏台,戏台平地高出一米,前有一圈栏杆,三面幕布高挂。
每次看戏,我先是老老实实的在座位上看一会儿,精彩处,别的小朋友去前边扒戏台时,我也跑到台前扒着栏杆看。在最前面能看到演员的粉色绣花鞋上的穗头、头上亮晶晶的簪花,每一个动作,还能听清每一句戏词,很过瘾。回头看,最后面的大人也是或蹲或站在椅子上,恰似一面扇形的人墙。戏快演完时,会放场,好多蹭戏的都进来了,过道处挤满了人,很热闹。
戏园的剧目大部分是县吕剧团的演员们自排自演,《姊妹易嫁》、《借年》《状元与乞丂》,《拾玉镯》、《借亲》、《李二嫂改嫁》、《小姑贤》、《龙凤面》、《王定保借当》等都是常演的剧目。偶也有外来京剧团借演,我曾看过《李慧娘》,《穆桂英挂帅帅》和《玉堂春》。我是先看的电影《李慧娘》,后看舞台演出,我很清楚记得当时心理的感受:怎么这个人演的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一样的好?现在从网络再看《李慧娘》,百度演员胡芝风介绍,才知胡芝风当年全国巡演600多场,确实来过广饶,顿感能看到当年的演出,有幸之至。
奶奶在惠民有个老亲,远房表姐,她有个女儿叫小慧,是惠民京剧院演员。那年来广饶演出《穆桂英挂帅》,她演穆桂英。演出间隙还来看过奶奶,给了我们很多张戏票。我爸妈烙的韭菜饼,做的粉条咸粘煮招待人家。人家也不嫌弃,大口吃饭,大声说笑,非常爽朗。邻居们听说演员来我们家,都扒着门口看,人家也不在乎,照常吃笑。我远远的偷看她,不敢上前,心里在想:她演的穆桂英和电影里一样好,她为什么这么历害?她是我们一样的人吗?
那一次,感觉家里好有光彩!
戏院里的戏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出,大多是吕剧,稍有单一,我看的戏词都记住了,像“马大保我喝醉了酒”“大雪飘飘年除夕”…等等唱段都是会唱的。
我更多的戏曲感受来自影院。那份开演之前的黑咕隆咚的神秘感,期待感,出现字幕,曲乐响起的时激动感,戏曲精彩处的兴奋感,英雄豪情处的敬佩感,漂泊落魄时的怜悯感,除暴安良时的英雄感,都会随剧情而更生,我从戏曲中知善恶,辨良奸,我想我的性格成份中有戏曲的教化,弥补了父母对我教养的缺失。
这段时间根据儿时记忆,我把看过的戏曲电影作了回看与统计,有三十部之多,有京剧、平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曲剧、蒲剧、山东邦子。
京剧有:《望江庭》(张君秋)、《秦香莲》(张君秋)、巜铁弓缘》(关肃霜)、《白蛇传》(李炳淑),《宇宙锋》(梅兰芳)、《红楼二尤》(童芷苓)、《卖水》刘长瑜、《红娘》(宋长荣)、巜穆桂英挂帅》、《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惠)。
平剧有:《花为媒》(新凤霞)、巜刘巧儿》(新凤霞),《杨三姐告状》(谷之月)。
越剧有:《追鱼》(王文娟,徐玉兰)、《红楼梦》(王文娟,徐玉兰)、《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范瑞娟)。
黄梅戏:巜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牛郎织女》(严凤英,王少舫),《女驸马》(严凤英)。
豫剧:《七品芝麻官》(牛得草)、《樊梨花》(李莉,金宏)。
曲剧:《卷席筒》(海连池)。
蒲剧:《窦娥冤》(景雪变)。
山东邦子:巜墙头记》(张新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