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随想

2023-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Annie刘

1.叮铃铃铃……老师来电话了

“导师来电话了”,正在和孩子说话,孩子爸递过来手机,紧张的我差点把手机扔掉,语无伦次的喊了老师好。

导师主要和我沟通了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说真的,这个开题报告还是自己修改的不用心,总是间隔好久才会去看文献,却老师发过来的修改意见自己总是理解不到位,虽然老师说,如有问题,可以电话联系。可是我怎么敢问老师,在我看来是个很大的问题,怕老师觉得这是我的能力问题(事实上就是能力问题)。

而这次老师指出的问题,源于我多次修改仍不到位。电话中,当老师问到,“我讲的是否清楚”,“老师我清楚了”。可是我又怕只是当时清楚,如同我们给学生讲题一样,当时学生明白了,可是在之后的做题中依然出现错误。在老师面前,我毕竟是个什么都不会的学术小白。

引用文献,多次强调,只看核心,非核心的不看。但是我依然引用了非核心,所以在综述中出现表达错误,原文作者写作水平低,我引用,层次只会更低。

当老师表明自己因为没有休息好情绪不佳时,我回复到:“老师,我觉得是我太笨让老师生气了”。

昨天下午在给一位学生讲英语题目,他哭了,说不想学了想走。我告诉导师,感觉自己快离这个学生不远了,这个学生给我的感觉在我看来就是我带给我老师的感觉,说的话学生听不懂,逻辑语言混乱。只是我和我们班学生不同的是,我应比他们很主动,认知接受能力应该更快。

导师的一通电话,让我终于明朗了起来,明白了从何处围绕哪些角度进行修改,明白了自己的思考和老师思考的差距。

    2.感谢王老师的追问

昨日的打卡总结今天完成发到群里后,得到了王晓娟老师以及白旭老师的表扬,心情无比的激动,恐怕自己的日总结不到位,也终于感受到只有深入点评思考,才会在总结时有话说,有真实的感受。

当我表示自己在点评过程中无话可说时,王老师问到,为什么会无话可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因为自己脑子里没东西,读书少,不思考,导致输入的东西再多也不会有所输出。而接下来王老师的一个追问彻底把我问住了“脑子里没东西是什么原因?”其实我的心里还是在想原因就是自己读书少,但是我感觉不应该是这样的答案,我表示需要思考。截止时间到晚上十点。

除去下午上课时间,也在思考,“脑子里没东西是什么原因”,八点时,我这样回复到:

“无话可说,其实不是无话可说,是肚子里的东西讲不出来,就像是没有盖子的壶一样,有货倒不出。

另一方面,脑子里没有东西。我们点评文章其实就是在和写作的人隔空对话,对方说了很多,我们却沉默了,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表达单一。而造成我们脑子里没有东西的原因是什么?

    1.自己表达力不行。我以为我知道,但事实上我不知道。就像读别人的文章,我觉得我读懂了,但是真正让自己去阐述的时候却说不出来。

    2.没有知识储备。就是自己总会把原因归因于我读书少

    3.或许读了一部分书,但是杂乱,没有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没有进行整合。真正用的时候大脑中提取不出来,好像短暂性失忆一样。

    4.读别人的文章,不仅要有读者意识,也要有作者意识,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会怎么写?我会不会像作者这样去写,反思自己写的和作者写的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样一件小事,别人从这个视角,而我从另外一个视角,距离在哪里?

脑子里没有东西,其实用最直白的例子,就像我们上厕所一样,没有吃东西怎么排出来呢?(原谅我举得这个例子)所以,平时还是要吸收,但是不能一下子吸收太多,不然就会出现“便秘”,要多吃蔬菜(蔬菜就像是和别人交流,让我们的大脑更加灵活,保持一直在运转的状态),补充各方面的维生素(就像是社会性,哲学,心理学这样的书籍)”。

王老师说,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思考了,这就是成长。是的,思考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拔节生长”,总是说要多思考,我想没有王老师的追问,我是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脑子里没有东西的,只有思考的多了,我们在追求成长的路上才会真正找到出发点,找到不足。

3.总结:两件事情,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是我认为,这都属于写作,都属于思考,只有平时的思考提上去了,在着手日常写作与学术写作才会游刃有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