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育,文化至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既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
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以汉字教学为基础,以汉字文化教育贯穿始终。但无奈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汉字知识,更不了解汉字的文化现象。
索绪尔把世界的文字分成两大类型,它们分别和语言的音或义相关联。语言的要素只有音和义两种,如果一种文字根据语言的意义来构造形体,那就是表意文字;如果根据语言的声音来构造,那就是表音文字。
汉字根据汉语的词义来构造自己的形体,属于典型的表意文字。当然,表意文字不是不记录音,既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只有义没有音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判断汉字的性质,是从汉字形体的构造根据来看的,而不是说它记录的汉语没有声音。
英语的字符是线性排列的,而汉字在一个二维空间中记录一个词。汉字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汉字是因记录汉语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汉语的特性决定了汉字的特点。汉语是注重意义的词根语,汉字的两维度构形基本上是一形一义的,非常适合汉语的词汇。
汉字是自源文字(反之,在日本用汉字记录日语,它就是借源文字),它在中华民族的本土上产生,负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汉字的书写载体不断改进,书写工具不断发达,它连续地、不间断地发展着,在性质上没有本质变化。
汉字的形体一定是按照汉语的词(语素)的意义来构造的,早期字形对词义具有映射作用。通过汉字溯源和形体分析,可以释放词义信息,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我们分析汉字,要把构形和造意统一起来(构形是指一个汉字由哪些部件组合而成、组合的方式是什么;造意是造字者根据词义设计汉字字形的意图,词义是语言的意义,造意是根据语言意义来造字的意图),把字形和字理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汉字。如“颖”字,是形声字,意思是麦芒,与禾苗有关,所以用“禾”做义符,“顷”是声符。分析汉字结构,要按照字理用部件去分析,才能得出构形和造意,从而了解汉字的内涵,不仅要了解一个字怎么写,也要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其字形结构、本义、流变过程如何,即知其所以然。
文字之学,在古时被称为“小学”。这里所谓“小”,是相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而言的。而古人对于文字之学,虽称之为小,但耗费心力却一点也不小,甚至视其为诸般学问的源头。在旧日著名的开蒙读物《三字经》中,就有“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记载,赋予小学治学之本的地位。因此在旧时的文人学者中,很多人都对汉字投入了巨大的研究精力。
后世对于汉字的应用,基本是以“小学”为基础,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诗词、对联、书法等艺术形式。而中国文化也以汉字为载体蓬勃发展。通过汉字形体溯源学习汉字,是以汉字为中心向汉语、文化的辐射,可以展示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信息,增加文化积淀。
汉字中蕴藏着中国想象、中国智慧,汉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语文学科,应该把汉字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思考和推进。
一是教材编写中要加大汉字教育内容的规划与设计,以教材引领,汉字研习、汉字教育系统化,汉字构造、汉字字源、字形辨析、字义演变等构成体系。
二是语文教师要有汉字教育的自觉意识,把汉字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环节,给汉字教育在课堂留有一席之地。
陈寅恪先生有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诚哉斯言!(19.01.0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