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自由写作.转型与蜕变用书写梳理生命连载小说

《慢慢聊,慢慢疗》(4)

2017-06-07  本文已影响267人  虫虫飞星星烁

《慢慢聊,慢慢疗》(一)

《慢慢聊,慢慢疗》(二)

《慢慢聊,慢慢疗》(三)

不知不觉,蓝皮果发现自己正沿着螺旋楼梯拾级而上,周围光线昏暗。这个地方,既陌生又熟悉。她突然想起,这是通往图书馆成人阅览室的楼梯。她以前经常去图书馆,不过,她一般是白天去。她纳闷这一次自己怎么是大半夜跑到图书馆呢?带着疑惑,她穿过一扇玻璃门,继续缓缓往前走。和往常一样,蓝皮果流连于一排排书架之间,等待书架上的某一本书对她发出呼唤。

蓝皮果有独创的借书方法。她不像有些人,去图书馆之前先在网上搜索想借阅的书籍编码,到了图书馆按编码就可以快速找到书。她从小听、读很多童话故事,当妈妈后给儿子讲了几年童话故事,成为幼师后又喜欢给班上的小朋友讲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把自己的生活也活成了一个童话。她相信书与人之间也是有缘分的。她喜欢漫无目的地在书架与书架之间慢慢走,双眼快速扫描书脊上的书名。有时,她被某一本书的颜色吸引;有时,她被书名打动。伸手取下令她心动的书,简单浏览书页,她便能判断是否借下那本书。有缘的书自会散发一股神秘的吸引力让她无法抗拒。如果发现读不下去,她就轻轻放回与自己缘分未到的书。这么多年来,她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意外地借到很多正适合她那个阶段阅读的书。那些书像是一只只神奇的手,指引着她慢慢走出抑郁的谷底。她越是体验与书意外邂逅的那种悸动与惊喜,她就越迷恋这种借书的方法。后来她才知道,那股神奇力量叫“吸引力法则”。

这一刻让蓝皮果感到不解的是,她在阅览室的书架之间绕来绕去走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取下任何一本书。她想,该回家了,明天一早还要上班呢。而且图书馆晚上九点就会关门的。这时她惊慌地发现,自己像是走进了迷宫,无论怎么绕也找不到出口。正当她心急如焚之时,她身后有什么东西将她紧紧拽住,顷刻间仿佛有一股能量穿透她的全身。她猛地转过头一看,一张模糊的脸。她清楚地意识到那是一张男人的脸。她尖叫起来,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竟发不出声音。她拼命大叫,却还是发不出任何声响。那人像是身具魔法的怪兽,倏然把蓝皮果拉到书架顶端。站在书架顶端的蓝皮果向下俯瞰,瞬间看清楚出口在哪。一个低沉的声音飘过来:“走!我带你回家!”蓝皮果吓得使出比她平时练操做踢腿动作大出数倍的力量,狠狠地往怪兽身上一踹:“啪.......”

这一踹,蓝皮果踹到的是自家的床垫。她睁开双眼,餐厅里传来父子俩边吃早餐边聊天的声音。她一动也不敢动,好像只要稍微一动,就会把梦遗忘似的。她试着努力回想自己刚刚做的那个奇怪的梦。零碎、模糊的细节似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听说梦是潜意识。这梦是要给自己什么启示吗?她不懂得如何解梦,第六感却告诉她,这个梦需要好好分析一番。在图书馆里迷路?这怎么可能?但是, 刚刚过去的这个失眠之夜,她不正是困在情绪的迷宫里吗?吓人的“怪兽”把她拽到“迷宫”顶端,她竟然就看清了出口?那么这是否说明,恐怖的“怪兽”既是魔鬼,又是天使?“魔鬼”让她体验到恐惧,“天使”却给她指明方向。可是,那怪兽面目模糊,既不是她爸爸,也不是她先生,更不是她儿子。那会是谁?难道是......答案好像就要跳出来了。她想起她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去图书馆了。

蓝皮果开始刷牙时,父子俩已经出门了。她独自吃早餐。粥是前一天晚上她用电饭煲预约好的。她喜欢每天在大米里加上一点不同的东西,有时加的是小米,有时加的是绿豆或红豆,有时加的是燕麦或黑糯米。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每天早上就可以吃到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粥, 简单的生活似乎就多出了一番新意。 吐司面包是余向洋买回来的,鸡蛋是他一早起床煎好的。余向洋每天负责送余东驰上学,所以他第一个起床。蓝皮果上班晚,是家里最晚起床的一个。结婚前饭来张口的余向洋,婚后变成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家里一切开支都是余先生主动承担,蓝皮果工资虽低,但那份微薄的薪水,用于买她喜欢的书和衣服却绰绰有余。家务方面,即使是蓝皮果全职在家的那几年,他也会主动分担一部分。在这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小城,像余向洋这样的男人真的是稀世珍宝。

在这座小城里,有不少蓝皮果这个年龄的女人,每天在单位奋战一天后,还得奔向散发着各种奇怪味道的菜市场,然后火急火燎地赶往学校接孩子,回到家里撸起袖子继续革命,到了晚上,忙完家务还得操心孩子的学习。 余向洋的好,在很多方面超越蓝皮果的期待。她深知,她能有功夫读闲书,偶尔写些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文字,是因为她是一个如此幸运的女人,嫁了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孩子好学上进,根本不用她操心。可是,她为什么还不能满足于现状呢?

吃过早餐,蓝皮果隐隐感到胃部有点不适。她边换衣服边想,也许过一会就好了。梳头发时,胃部疼痛开始加剧。一阵紧接着一阵,像是针扎一样。这种痛似曾相识,只是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她全职在家,每天情绪低落,患有轻度抑郁症。后来她去医院做了胃镜,吃了很多药仍偶有发作。直到她重返职场,每天沉浸在有事做的喜悦中,她的胃病神奇地不药而愈。这次旧病复发的原因,她心里很清楚。是睡前思虑过多,陷入过往的悲痛中,又纠结于行动与不行动之间,是那一个紧接着一个把她往下拽的消极念头把她打倒的。眼下她需要的,不是去医院再忍受一次做胃镜的痛苦,也不是吃一堆胃药,她需要的是改变思维模式,她需要自救。

她向单位领导请了半天假,重新躺回床上,期待一觉醒来,胃疼自然消失。但是,她的胃像被装进了一把旋转刀,刀片慢慢地转动着。转一圈,疼一阵子,再转一圈,又疼一小会儿。她尝试用她这些年学到的方法梳理情绪。第一步,向那些喋喋不休的念头喊停;第二步,找出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第三步,表达需求;第四步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她需要的是什么?或许只是一份支持,一份理解。然而支持不可强求,理解也常常是奢侈品。但理解和支持一定得来自别人吗?为什么不能自己支持自己呢?建设性行动呢?好吧,来点建设性的行动吧!可是疼痛持续折磨着她,除了躺在床上默默忍受无止境的痛,她什么事也做不了。她发现,这一次,这几个情绪梳理步骤都失效了。她转念告诉自己,凡事发生都有意义。就像她的名字,冥冥之中,也蕴藏着某种意义。那么,这个胃痛,又在提醒她什么呢?她需要找出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