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到2017082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这一周的主题是“成为你自己”。
武志红老师读书的时候,曾经有个女同学,问他: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武老师反驳说:我知道我是谁呀!我为什么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地球上,真的有另外一种人,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是谁的。
确实,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是谁,另一种人是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武志红老师,由此创造了一组术语,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做事情的动力常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在乎,他们做事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称为内部动机。
所以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忽略自己的感觉,更多是用意识层面的思考。
用提摩西·加尔韦对自我的电影,就是说,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常常在自我2的领域内,就是在潜意识和身体层面;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常常是在自我1的领域内,也就是在意识和头脑层面。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越写越爱她,可是,最后还是把她写死了,托尔斯泰非常痛苦,他妻子说,你真奇怪,安娜在小说里的命运不是你说了算吗?你不把她写死不就得了,托尔斯泰回答:不行,故事不受我控制。
好的故事,好的东西,是不受“我”控制的,自恋虽然是推动力,但真正的好东西都会突破“我”的自恋。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事情做好时,会有由内而发的享受感,这是他们做事情的巨大动力。
武志红老师平时感觉写作很享受,能酣畅淋漓地把一个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好。这也导致他在写作时不能接受别人左右。他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领导们跟他谈话,说他写的太深奥,要通俗一些,才符合读者的需求。这就是一种经典的外部评价体系的思路。
举几个外部评价的例子,可口可乐曾经调查,是否希望改变口味。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希望改变,然而等口味改变之后,销量大减,饱受诟病。乔布斯说,消费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可以创造出一些真正的好东西,然后消费者就需要它了。福特说,如果你问别人需要什么样的车,他只会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是汽车。
相反,奉行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因为进入了自己潜意识深处,并由此创造出一些东西,这些发自他们潜意识的东西,一样可以触动别人的潜意识。
武志红老师在乎的是内部评价体系,换了写作风格,他就不能享受写作的乐趣,所以坚决不换。由于坚决不换,读者的数据反馈也很好,领导也给了基本的报抱持性态度,就可以一直按照自己的风格写下去。随之带来了名声和影响力。
外部评价体系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会使人忘记,其最初的内部动机,而转向金钱、名誉等外部动机,而这些很可能是控制在别人的手里,因此,他的行为就受到别人控制。
评价一件事的成果时,可以想想看,是不是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中,无形中被别人掌控了。
所以提醒一句,莫忘初心。
今日得到:
一,驱使着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二,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是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控制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