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Coaching and Curiosity

2018-09-08  本文已影响155人  CoachWenjie

在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这本书里提到人类的群居和互惠。书里提到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指出:黑猩猩通过为同伴们梳理毛发来在一个群体内传递信息,产生联结。黑猩猩的群体以30只为单位,但我们人类更为进步,我们用"语言"来取代梳毛,并且可以通过书信、网络来拓展联结的疆域,因此可以拓展到100~150人。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取这么多"别人"的信息,我们对这些人的信息又怀有怎样的好奇心呢?

但凡从事教练,或者是心理咨询,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对人怀有好奇之心。对别人的境遇、感受敏锐的人,有句话说叫"老天赏饭吃"。我不是一个天生共情能力强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旁人,尤其是关系略远的"陌生人"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兴趣,对明星八卦也好,周围人的故事也好,好像都不像旁人这么"上心"。我的世界里好像只能容纳很少的人。

很多年之前第一次听闻"共情"这个词,老师说,别人在表达悲伤的时候你能感受到那时一种水平,当别人开心地说一件事情时你仍能感受到他心底深处的悲伤是另外一种水平。当时我想,天呐,我可不要这样。共情意味一种冒险,而我对这种冒险持中立态度。后来被告知中等水平的共情就很好,倒是宽慰了我许多。Integrity首当其冲,其他的,在我看来并无一个刻意的标准。每个人不同,对我来说,对人好奇却不沉溺,是安全的距离。

近来与人讨论对旁人的"好奇心"应当如何拿捏。相较于程度,我倒是认为出发点更为重要。我们对他/她的故事好奇,想要知道更多细节、更多感受,想要知道时间线上的milestone,想要知道对方发生这种转变是从何时因何事开始的,想要与对方讨论信念或价值观......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想要知道更多对方的故事,还是为了发掘对方的潜能,最终支持对方的改变?你的好奇心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为了帮助对方?

在个案demo的时候,我常常观察到围观群众因为看到coach问了一个"好问题"而兴奋不已。我能理解这样的兴奋,我自己听个案音频也有肾上腺素飚高的情况。但若仅仅为探访到了更多细节而激动,我觉得并非是高段位的好奇心,仅仅停留在技巧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和八卦朋友间的秘密没什么两样。而运用源自于好奇心的与人探索之旅,应当出于以一种合作的态度,以"对方往前走"为KPI。

若是说,生命不在于找答案,而在于问问题。那么对于一段很棒的coaching moment来说,不在于找答案,甚至也不在于问问题,而是在教练与客户短暂共乘的这节车厢里,研究到了更多可以探访的"线路",让他/她有机会去往想去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