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第一关龙井传说
槎水镇龙关村的群山之中,藏着一道被岁月磨刻的关口——龙井关,号称潜阳第一关。左右两山如巨蟒对峙,中间劈开一条狭长河谷,源潭至岳西的公路如银链缠绕其间,而在更早的年月里,这里只是一条蜿蜒入云的羊肠小径,是十乡百姓通往安庆的必经孔道。自青草塥西北行,溯东河而上二十里,越下浒山,折入支流汇口,再沿溪而行时,便能听见素湍击石的轰鸣。两岸重岭相衔,峻险连绵,山势随溪流转,春日里林海葱郁,崖间兰惠吐香;夏日时谷深阴重,纵使酷暑也透着沁骨寒意。南岸的蹊径随山蜿蜒,行至此处,只见天窄路短,常疑无前路,偏偏行人身影时隐时现,在“五里十三湾”的回旋里,演绎着山重水复的妙境。
当旅人终于走完这迂回的山道,谷底忽然豁然开朗。北、西、南三面绝壁如刀削斧劈,比周遭山岭更显竦峙,尤其西边岭上,千仞绝壁间一瀑如银河倒悬,轰鸣着投入谷底深潭。瀑水砸落处,波浪翻涌,水雾漫天,声若雷鸣。每逢夏日暴雨过后,瀑势更猛,恰如明人黄仲昭诗中所写:“洞前云雾时翻墨,岩下风雷昼作声。”谷底错落着五处深潭,潭水尽皆碧绿,深不可测,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这潭水直通东海龙宫,因此唤作“龙井”。
这传说的缘起,与一场场刻骨铭心的大旱相关。
早年的龙关村,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最怕遇见伏旱。日头像火球悬在天上,河溪干涸成细流,田垄裂出尺宽的缝,连村口的老槐树都卷着叶子打蔫。每当这时,村里的长老便会敲响铜锣,召集青壮男子到龙井边集合。按照祖传的规矩,求雨需得请龙宫的“灵物”显灵——选一名精通水性的汉子,腰系长绳,手持鱼叉,潜入龙井深处捕捉蛙蚧水族。老人们说,这些生灵是龙宫的信使,捕得它们,便是与龙王通了音讯。
那年仲夏,旱情已持续月余,土地龟裂得能塞进拳头。族长陈老汉颤巍巍点燃三炷高香,烟雾缭绕中,他对着龙井叩首:“龙王慈悲,救救百姓吧!”话音未落,村里水性最好的阿勇已脱得只剩短裤,腰间系紧麻绳,对岸上的众人挥了挥手,便一个猛子扎进了碧绿的潭水。
潭下的世界与岸上截然不同。水流清澈见底,越往下越幽暗,却有微光从深处透出。阿勇屏住呼吸,顺着水流下潜,只觉周遭渐渐开阔,竟似进入一个水晶砌成的洞府。洞壁上嵌着熠熠发光的珍珠,水草如绿色的绸缎飘摇,各色鱼虾在石缝间穿梭。更奇的是,潭底深处竟有一座宫殿的轮廓,飞檐翘角在水光中若隐若现,殿门上“水晶宫”三个大字闪着幽蓝的光。
阿勇看得痴了,忽见石缝里窜出几只碗口大的金蟾,正想伸手捕捉,却见一队身披铠甲的虾兵蟹将举着钢叉游来。为首的龟丞相见了他,并未动怒,只缓缓道:“又是为求雨而来?”说罢,挥了挥龟爪,几只金蟾便自动游到阿勇手边。阿勇连忙将金蟾装入腰间的鱼篓,对龟丞相拱手致谢,便顺着麻绳向上浮。
岸上的人早已等得心急,见麻绳动了,连忙合力拉拽。当阿勇抱着鱼篓浮出水面时,众人看见篓里的金蟾通体金黄,眼睛亮得惊人。陈老汉立刻命人摆下香案,将金蟾供奉起来,全村老少跪了一地,焚香祈祷。说来也奇,不过半日,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聚起乌云,一阵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整整下了一夜。次日清晨,干涸的河溪重新奔涌,龟裂的土地吸饱了水分,庄稼人跪在田埂上,望着重新泛绿的禾苗,不住地叩谢龙恩。
自那以后,每逢大旱,村里便会派精壮潜水入潭,捕捉水族祭神,次次灵验。龙井的威名越传越远,连百里外的百姓都知道这里有通龙宫的神潭。然而,人心总是难测,贪欲的种子一旦埋下,便会在诱惑中生根发芽。
又是一个赤地千里的旱年,村里派了个叫王二的青年潜水。王二水性虽不及当年的阿勇,却生得一副贪心肠。他顺着麻绳下潜,很快便看到了那座流光溢彩的水晶宫。这一次,他没急着捕捉水族,反而偷偷游近宫殿,只见殿内珠玉遍地,珊瑚成林,龙椅上镶嵌着碗口大的夜明珠,殿柱上缠绕的金龙鳞甲分明,甚至能看见龙目里闪烁的红光。
王二看得眼馋,心跳如鼓,心想:我冒死潜水,不如拿件宝贝上去,这辈子也能荣华富贵。他瞅准殿角一张玉几,上面放着一对银光闪闪的发簪,簪头雕着活灵活现的凤凰,正散发出柔和的光晕。他趁虾兵蟹将巡逻的间隙,猛地窜过去抓起银簪,塞进怀里,转身就想上浮。
可他刚动,就听见一声怒喝:“大胆凡人,敢盗龙宫宝物!”只见龟丞相带着一队虾兵疾游过来,钢叉的寒光在水中闪烁。王二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逃,却被蟹将的大螯夹住了脚踝。他疼得惨叫,怀里的银簪“叮”地一声掉进水里,可已经晚了。龟丞相怒目圆睁:“念你此前求雨有功,本不忍伤你,谁知你贪念至此!”说罢,一挥手,王二便被几个虾兵死死按住,拖进了宫殿深处的一间石牢。任凭他如何哭喊求饶,石牢的门“轰隆”一声关上,从此再无音讯。
岸上的人拉了半天麻绳,只拽上来一只空鱼篓和一绺带血的头发。陈老汉见状,顿足长叹:“是我们错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竟连累了王二!”自那以后,村里再不敢派人潜水入潭。每逢旱情,便改用烧香焚纸的方式祈祷。人们在龙井边筑起一座小小的土地庙,摆上供品,老老少少跪在庙前,一遍遍念着:“龙王慈悲,普降甘霖。”
说来也怪,尽管不再捕捉水族,可每当百姓诚心祈祷,龙井上方总会升起云雾,不久便降下雨水。黄仲昭的诗里写“几度旱年祈祷处,解施霖雨济苍生”,说的便是这后来的景象。许是龙王念及百姓疾苦,又或许是感念人们知错能改,纵然没了潜水祭神的仪式,依旧庇佑着这方土地。
如今的龙井关,早已不是当年的羊肠小道,公路穿谷而过,来往车辆取代了旧时的行人。但那道悬瀑依旧轰鸣,五处深潭依旧碧绿。当地人路过龙井时,仍会放慢脚步,对着深潭默念几句。传说里的虾兵蟹将早已隐入时光深处,唯有那关于贪欲与敬畏的故事,还在山风里悠悠流传,提醒着后人:纵是神潭有灵,也容不得人心无度;唯有心怀敬畏,方能与自然相生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