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

《资治通鉴》的管理智慧之二           随器授任的

2016-12-15  本文已影响25人  水藝堂

      治理众人的智慧大体在于分析、衡量人的才能,根据每个人擅长的工作授以职位。比如,商朝的宰相伊尹大兴土木时,令脊背强壮的人背土,瞎子推车,弯腰驼背的人负责涂抹,各尽其能,使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人才并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而是主张随器授任。注意选取那些“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事例,倡树选官用人理念,以启示后人。如记述战国时期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之事,卫侯因为苟变“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德行有亏,故决定弃而不用。子思劝诫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卫侯听取了子思的建议,任用苟变,造就了卫国的一代名将。

       另外,比较经典的事例当属唐太宗驳斥封德彝错误人才观一事。唐太宗即位之初,就要求担任宰相的封德彝去考察和举荐人才,但许久都没有推荐一人。唐太宗诘问何故,封德彝回答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封德彝的回答暴露出严重的思想观念问题。人才在哪里?每个时代是否都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是人人都能想得通的。此前,唐太宗就一直为难于发现人才而苦恼,给事中杜正伦乘机对他说:“每一个时代都一定有人才,随时都可以用,岂能等到梦见傅说,遇到吕尚,然后才求治理国家吗?”傅说是传说中商王武丁时的贤人,吕尚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时期的贤人。这句话点醒了唐太宗,为了发现人才,他下令中央各部门的长官举荐贤能,表示将量才任用。现在封德彝居然回答说满世界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人才,唐太宗就理直气壮地搬出杜正伦的理论驳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在贞观后期的纪事中,司马光还专门选取了唐太宗分析自己成就贞观之治的五点总结,都是关于用人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淮南子》中有段论述充满辩证的思维:“天下的东西没有毒过附子这种草药的,但是高明的医生却把它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药用价值。麋鹿上山的时候,善于奔驰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时候,牧童也能追得上。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中,任何才能都会有长短不同。比如胡人骑马方便,越人乘船方便,形式和种类虽然都不同,但彼此都觉得很方便,然而一旦换过来去做,就显得很荒谬了。”

       种种事例都在说明,料才核能,随才授位;量度庸弊,用其所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治世之要”的学问。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因才适用,科学理才,将合适的人放在适合其能力和特长的岗位上,使之发挥最大能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