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打破自卑的几个小技巧,轻松离梦想更进一步
一直很爱刷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女主角德善,家里老二。上有姐姐宝拉,是首尔大学的高材生,因为学习成绩好,姐姐俨然成为德善家的最高权力者,德善爸妈为了姐姐学习,能割舍很多东西,好的都会留给姐姐。下有弟弟余晖,作为家中独子,自然也是备受宠爱。
德善有着全天下二女儿都有的悲哀,会受到爸妈的冷落。德善的生日和姐姐差3天,每年生日总是和姐姐一起过,姐姐可以理所当然地提出生日想换一副眼镜(虽然那眼镜去年才换过),得善妈妈也只敢轻言细语的询问宝拉为什么换。而德善在此之前,已经强烈声明过多次想要有自己的一次生日,多次在家人面前申述,这个心愿一直都没有引起家里大人的重视。德善有机会担任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的奥运会入场引导员,一直有在努力训练,可就在姐姐生日当天,她得知该国家无缘奥运,她一直以来的努力锻炼都白费了,在这样的一再刺激下,她终于情绪爆发,对着父母吼叫:“为什么我明明每年都有说过想要单独过一个生日,为什么年年还是要和姐姐一起过?为什么就对我这样,我好欺负么,我是可以随便对待的人么?还有为什么总给姐姐荷包蛋,弟弟鸡腿,我也想吃啊,难道就因为我是德善,就要让着姐姐和弟弟么?”
每每看到上述的这个场景,心里就总是会很触动。德善有着那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和稳重,会凡事谦让,她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自卑,成绩没有姐姐好,也拼不过弟弟的性别,只能做一个乖巧贴心懂事的好女儿,她以为她的体贴能换来爸妈更多的关心,然而荷包蛋和鸡腿还是给了姐姐和弟弟,她哪怕一次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日聚餐。当她知道自己有机会作为奥运会的入场引导员,终于有机会在姐姐面前扬眉吐气,可以在学习以外的领域超越姐姐。她认真训练,却最终被告知她所在的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无缘奥运会,她的努力就好像是一个笑话,一直在家中备受冷落的她,终于爆发了,她独自在巷口嚎啕哭泣。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德善。
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德勒说过,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我们会不满足于家庭、生活乃至学习、工作的现状,去追求卓越,进而超越自我,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1、什么是自卑?超越自我的动力何在?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和怀疑,是从内心深处和他人比较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处于劣势,而转向对自己的攻击,由此出现了自卑者都有的内心世界: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我们会采取相应地举措去对现状做出改善,以摆脱自卑感。
有些人可能表现地比较害羞,唯唯诺诺;有些人会比较自负,看起来比较强势,其实也自卑,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举个例子,有三个儿童第一次被带到动物园玩,当他们面对关在笼子里的狮子时,其中的一个孩子迅速地跑到妈妈身后,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妈妈,我想快点回家?”另一个孩子愣愣地站在那里,声音颤抖说:“我一点也不害怕。”第三个孩子满脸凶狠地瞪着狮子,问妈妈:“我能朝它吐唾沫么?”其实他们在面对狮子的时候,都处于劣势,但是表现形式就会不同。这是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故事,狮子象征着强大、勇敢的东西,那么面对狮子,你内心被唤起的卑微、渺小、懦弱的情感就是自卑感。
我们生而为人,在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不乏孤独和困苦。史铁生说过:“不断的苦难才是我们不断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基本原则,不可稍有改动”,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应用的现实态度和勇气。在牵引人类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实际上一直就有两种底层的情感的牵引:自卑感和优越感。我们基于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上的不如意,进而产生一种处处不如人的体验,会产生自卑,为了改善境况,舒缓焦虑,追求卓越,个体自身可能会设定相应的目的性行为,进而通过有目的的行为来找寻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一体两面的,自卑感就像是一架发动机,优越感就像一辆负责牵引你的火车头,一个负责推,一个负责拉。
比如有很多当医生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有亲人或者朋友因病去世,亲眼目睹分离的场面,进而发愤图强,想要与死亡对抗,所以立志当医生。再比如比如很多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也是多多少少带着疗愈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疾病的目的而来的,这样一种原始的趋于对现状的不满和自责,本身就能够产生最原始的动力,推动其实现卓越,超越自我。在开篇一开始讲到的故事中,后来德善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正式上场,成为乌干达的奥运会入场引导员。家人和邻居们都为之兴奋,大家仿佛第一次发现了德善的美丽,他们一直是都把她当成丑小鸭的。爸爸到巷口接她,第一次专门为她过了生日。
在实现优越感的过程中,有些人的目光会锁定在如何克服困难上面,而不是想着办法排除万难,反而以一种优越的姿态进行自我催眠,这个就是在我们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跑错了方向,陷入了“自卑情结”的误区,比如我们的青春叛逆、犯罪或者自暴自弃等等,因而陷入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结。这个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自卑感的形成过程。
2、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
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兼院长曾奇峰认为,形成自卑的过程大约有两种:一是在小时候跟成人或者重要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不如这些人的深刻体验;再加上某些不太利于成长的环境,比如单亲家庭或者身体的一些缺陷,自卑的状态就可能凝固在心里。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较了解,对别人的事情会比较不了解,在自己的视野下,其他人就会显得很神秘,不自觉地赋予别人一些高贵的力量或者光环。
之前有一个学生,和我抱怨说,不知道自己这么辛苦考研是为了什么,原本不考研他可以打游戏,他可以和朋友出去玩。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朋友,一个个轻轻松松毕业找到工作了,他还在准备考研,自己还不确定就一定能考得上。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不理解生活为什么一下子似乎变得很糟糕。
这个同学其实更多地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源于对他人的不了解,实际上之前他是瞧不起别人,然后情境转变之后,在将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较的过程中,变成了瞧不起自己,进而产生自卑感,觉得生活不如意,最后变成了自己看不上或者讨厌的人,暂时陷入其中不得自拔。其实没有攻击别人或者瞧不起别人,也就不会有技不如人或者失败后的自卑了。
对于第一种自卑形成的原因,从我们出生伊始,实际上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罗杰斯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有提到一个概念—“价值的条件化”,这个概念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好坏的判定或者一些情感体验是否能得以表达,是基于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或者评价准则而来的,我们会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自己,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个体经验,这种价值的条件化作用过强的话,个体的自我概念就很容易出现扭曲,一旦达不成父母或者身边人的期望,他们就会产生自己没有价值的看法,自卑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前一段时间,有个之前因为身体的原因明年重修考研的孩子,跟我说:“叶老师,我刚刚脑部动过手术,现在吃的一些药物实际上对我的记忆力会有损害,虽然医生建议我今年不要考研,明年再来考,我也把班型摞到了明年,但是今年我自己想尝试体验一下,我身边的人虽然都不支持我考研,但我不想轻易放弃,我想试着自己今年考一下。”前一周和我说,她跟一个考研研友交流之后,她发现当她提及自己目标院校的时候,研友很不屑的样子,她觉得很崩溃,跟我说,不知道自己选择考这个学校到底值不值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大家可能也都遇到过,我也能明白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情绪体验,我们也可以内心去拷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把别人的判定标准看得那么重要,别人所认可的对你来说真的就这么重要么?就一定都正确么?别人的怀疑和质疑就可以轻而易举就摧毁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么?期待你在评论里告诉我们。
3、如何超越自卑,实现人生梦想和幸福
(1)悦纳不完美、负性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有提出一个概念—自我和谐,是指自我概念当中没有自我冲突的这么一种现象,当我们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两者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从而产生焦虑,引起一连串负性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
很多进食障碍的患者,如果你让他们画一张能代表他们自己的图像,你会发现他们理想中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之中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理想当中他们希望自己苗条,能保持身材,可能真实情况下自己体重过胖,对身体形象这一块有过分的担心和恐惧,因而会对自己的身体意象这一块产生自卑,严重的情况下这种自卑感还会泛滥,不想接触人,认为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不能正确的认识和接受负性的自己。
在我们考研的过程中,有些小伙伴在看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看不懂的内容,比如觉得普心第二章的神经生理机制太难了,统计这块的计算太难了,实验不会进行实验设计,就会觉得很崩溃,觉得怎么有这么多不懂的内容。如果按照这个数量累积的话,是考不上研究生的,于是心生恐惧,萌生退意。每年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实不管是心理学考研也好,或者是我们做的其他事情也好,面对一个你之前从未接触过或者没有深入了解的一个学科,你要求自己第一次的时候就要达到90分以上,本身就是有难度的,你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敢于接受这样一个无知无能的自己,有些知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有些深度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达到,这是事实,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认清真实的我,然后再来找寻疏通和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直想着前面路上还有哪些障碍,就像一个聚光灯一样只看得见自己的障碍,看不到背后的目标。就拿学科笔记为例,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能力用自己的话进行组织和把前后知识点建立联系,那就先尝试把书上的一些原话进行缩减来记录,在整个考研过程当中再来不断精简你的笔记,我们笔记或者我们对各个学科考研知识点的背诵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可以反反复复来进行的。
(2)自律,学会爱自己
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其《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当中提到了自律的概念,他所揭示出来的自律的概念其实比我们通常意义所理解的自我节制或者自我控制的内容要多得多。看了这本书后,我也重新刷新了对自律的认识,觉得会有一些东西触动到我。在斯科特·派克看来,自律的核心就是自我照顾,自我疼惜。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从而自尊自爱,并走向自立。
曾经看过一句话:“人们大部分怪异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缺爱”,对此,深以为然。有些儿童幼年的时候就遭受父母的遗弃、忽略或者说打骂,或者说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心,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对孩子以言语威胁来进行说教或者恐惧,比如说“照我的话做,要不然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不管你了”,这样的孩子可能从小就缺乏爱和安全感,面临着随时会失去的恐惧,患得患失,不知道照顾自己和疼惜自己。
爱自己,你才会为自己做出更多考虑,愿意在自己的身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哪怕是自我装扮上的或者是自我投资上的。爱某样东西,你才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比如你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想进一步深造,你就会愿意辞职或者跨专业备考,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去进行深入学习,懂得自我珍惜,就会合理安排时间,来去安排复习任务。
还拿考研为例,整个考研的周期会比较长。其实大家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或者奖赏来为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比如你坚持复习33天,看完两本专业课书籍,背了一半单词,可以奖励自己一盒巧克力;然后坚持复习66天,看完五本专业课书籍,单词完成第一轮背诵,可以奖励自己一件心仪的裙子等等,坚持复习100天,你也可以给自己其他的你一直想要的奖赏。我们所付出的任何努力和达到的目标,都要赋予它意义,这样通过这种仪式感来让自己有更多的价值体验,从而摆脱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3)学会沟通合作
阿德勒在其《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到一个观点,他认为任何人的生活都受限于三个约束,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考虑这三个约束:
约束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非其他地方,我们只能利用现有资源和限制而生存;
约束2:由于个人的脆弱、缺陷和限制,他总是与其他人相联系。孤独而居,比较容易自取灭亡;
约束3:人类有两性构成。个人以及团体生命的维持都须顾虑到这个事实,爱情和婚姻也属于这个约束。
阿德勒进一步提出,这三个约束构成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的家园地球有种种限制,怎样在此限制下找到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呢?第二,如何在同类中谋求一个位置,并且相互合作,来分享彼此的利益?第三,人有两性,人类的延续依赖这两性的关系,我们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这一事实。
个体心理学发现,我们一切的人类都可以归为这三类:职业类、社会类和性类,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阐释,无一例外地显示在他对这三大问题的反应之中。所有失败者或者生活不如意者,他们在处理诸如工作、学习或者友谊这些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而得到解决,他们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个人的意义,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
正如我们很多跨专业学生考心理学研究生,因为自身资源、信息和知识限制,选择力比多学院,通过与授课老师、辅导老师的沟通合作交流而得以细致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很多我们教授的学生私下和老师交成朋友、伙伴或者毕业之后,继续在力比多学院延续他们对心理学的喜爱,将心理学的知识普及给更多的大众知道,将优秀的大脑进行互联。
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到能够自我疼惜,自律爱自己,发展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逐渐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进而能在跟人合作沟通的过程中达成彼此的利益,超越自身狭隘,让自己和他人都幸福。
最后也分享给大家赵丽颖在腾讯星空演讲上的一段话:“圆脸为什么演不了主角,当我以为演完《陆贞传奇》终于能被大家认可的时候,新的声音又出来了,作为一个演员,不会说话怎么能在娱乐圈混下去。一年365天,没有哪一天不工作的,媒体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直到有一天我才幡然醒悟,我真正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不觉得累,我想活成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样子,我想活得有价值,我想试图改变这个行业的一些规律。我想用自己的作品说话,行动的力量胜过一切。做有意义的事情,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