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参与书香澜梦第67期“新”专题活动。
现在说到自行车,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共享单车,爱好健身的还会想到各种品牌的公路车和山地车,还能在视频上看到传说中的崔克蝴蝶。八十年代,自行车是通勤的绝对主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骑行在路上都很神气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了自行车练习,在那种带横梁的二八自行车,父亲上班的通勤工具成了我第一次用的自行车。四年级的小朋友,还无法跨过横梁骑车,只能从横梁下面伸腿过去,车身倾斜着前进。经过了若干蛇形前进和摔跤后,我终于掌握了骑车的技术。父亲的自行车只能周末的时候用一下,从学会的开始就在等待着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近。后来三年级的时候搬了一次家,从此以后上学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了。每天单程一个小时左右路程,对于一个三年级得小朋友来说,是个挑战。骑车通勤也是一个远途的学生的刚需。
家人承诺我上了初中就可以拥有一辆新的自行车。那个是时候,就期盼着快点长大。经过了小学毕业考试,超预期进入了一个不过的中学,开始了一个快乐的没有作业的暑假。
开学前,我收到了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飞鸽26横梁黑色款。从此,开启了新的求学与人生路。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可以有更高效的通勤方式了。那个惊喜远远超过了后来。
一车在手,城市我有。不仅仅是通勤,城市的各个所在都在我的里程范围内,百公里零油耗,只要两个馒头,绿色环保出行,从小做起。后来骑车熟练了,还可以带人,很神气的。
黄河岸边,水库,游乐场都留下了骑行的轨迹与欢乐的记忆。在骑行中,追风少年也渐渐长大了。有了这项扎实的基本功,走到哪里都有动力。考大学离开了家乡,不论是学校还是后来毕业工作的地方,就没有再骑车了。在学校的时候是活动空间有限,宿舍和教室比较近,走走就好了。工作以后,城市又太大了,很距离远的情况骑车还是选择公交和地铁更合适。
再后来,就出现了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公共交通系统的微循环问题。短途的出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锻炼了身体,同时又不用忍受等车和堵车的苦。远途的家庭出行就开车,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自行车不仅仅是出行的工具,更是影视作品中的一道风景。印象中最经典的有三个,一个是讲职业车手成长的《破风》,由颜值和实力都在线的彭于晏担纲,在职业赛车队中从一个破风手(在主力选手减少风阻的那个骑手)成长为车队主力的故事,青春、热血、追风、成长都能找到。“欲承其冠必承其重”,每个主力都是从破风手成长锻炼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甜蜜蜜》,黎明饰演的角色的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我有车”,充分体现了香港本地人与外来者的差异。最难忘的就是张曼玉坐在黎明的自行车后座穿过大街小巷,背景音乐是那首邓丽君的《甜蜜蜜》。自行车上也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
后来看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自行车成了谋生的核心工具,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就像黄包车对骆驼祥子的一样,就是命一样的东西。在战后意大利萧条的大背景下,等了两年成功上岗海报张贴岗位的男主,刚刚感受到了生命的暖意和对更好生活的憧憬。就不得不面对谋生的自行车被偷的现实,虽然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寻找,还是眼睁睁的看到了偷车贼,却因为没有物证不得不放走偷车贼。在寻车的过程中尊严、家庭、亲情都在经受考验和折磨,让观众不胜唏嘘。自行车在这里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思考。